论文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三沈指的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沈括以及其从侄沈遘、沈辽。
宋代文化兴盛,各种文体蓬勃发展,尤其是宋代诗歌,追求“自成一家”,遂于唐诗之外,别辟一家,形成以筋骨思理取胜的“宋调”。在宋调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主导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以及黄庭坚等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之外,还有一些作家在宋诗的演进过程中也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探索。其中,三沈就是北宋诗坛比较有特色的代表诗人。
选择三沈这一家族文学团体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他们处于北宋文学承前启后的阶段,各有特色,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示此阶段宋代士大夫阶层或重经世致用,或崇尚隐逸超脱等突出的特点。其次,是因为他们出生于历史文化胜地钱塘,诗歌或多或少地受到钱塘地域文化的影响。将其三人置于钱塘地域文化中,可以深入考察地域这一因素对古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此外,三沈在北宋中期文坛上颇负盛名,诗歌风格各异,沈括清丽自然,沈遘清隽豪放,沈辽雄奇生峭。目前涉及三沈诗歌的研究,除沈辽已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如林阳华《北宋诗人沈辽研究》以外,对沈括多集中于与王安石关系以及《梦溪笔谈》一书的研究,对其诗歌研究尚不充分,而沈遘的研究多集中于创作考证以及综合叙述等方面,对其诗歌风格没有明确的把握。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文献资料及研究现状
(一) 作品存佚与生平资料
1、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括著有文集《长兴集》四十一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已有阙佚,现存十九卷(或为十六卷),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现存元刻本、明弘治刻本、崇祯刻本,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出版有胡道静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胡道静校点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八六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六八四至一六九七收其文十三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2、《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沈遘著有《西溪集》十卷,南宋时收入《沈氏三先生文集》,今存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六二八至六三零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一六一九至一六二八收其文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临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内翰沈公墓志铭》记载其事迹。
3、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沈辽著有《云巢编》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十七记载南宋时《沈氏三先生文集》收《云巢编》十卷,遂为定本。现存有明覆宋刊本,清康熙间吴允嘉校补、清光绪浙江书局重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七一六至七二零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一七二四至一七三二收其文九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黄庭坚《沈睿达墓志铭》记载其事迹。
(二) 研究现状
1、关于沈括的研究较多,内容涉及其生平事迹、文学创作等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其生平的研究,主要有张家驹《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李裕民《沈括的亲属、交游及佚著》(《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1999年版)、《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10期),《沈括研究》(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姻亲》(《东岳论丛》2002年第3期),徐规《沈括前半生考略》(《中国科技史杂志》1989年第3期),多集中于其生平或者与王安石关系而言。
(2)关于《梦溪笔谈》的研究,现存的主要有各种校点本,如影印元大德本《梦溪笔谈》(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李群《梦溪笔谈选注》(科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李文泽《梦溪笔谈选译》(巴蜀出版社1991年出版),侯真平校点的《梦溪笔谈》(岳麓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影响的当属胡道静先生的《梦溪笔谈校证》、《新校正梦溪笔谈》。
(3)关于其诗歌的研究,主要有胡道静《沈括诗词辑存》(上海书店1985年版)、吴宗海《沈括诗补》(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沈括诗句订误》(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刘永良《且为沈括论杜诗一辩》(《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主要是诗歌辑佚与辨析工作,罗昌繁《论沈括的诗歌观与诗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刘晓凤《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杜甫及其诗歌》(《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第4期),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虽论及沈括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或集中于其诗学思想,或集中于其对杜甫的继承与发展,或仅就地域文化因素对其的影响而言,多集中于一个方面;虽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邵玉洁《沈括文学研究》(辽宁大学2013年)进行了综合论述,但前者将沈括作为三沈之一,结合人生经历探讨其诗歌,过于综合,没有明确点出沈括诗歌的艺术特点,后者虽然全面论述了沈括诗歌,但概括的过于简单,沈括诗歌的整体风格没有涉及。
2、关于沈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中将沈遘作为一部分论述,周小山《补<全宋诗>沈遘诗六十四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第2期)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辑佚,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论地域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尚无专门著作论其诗风。
3、关于沈辽的研究,比沈遘略丰富,主要集中于沈辽生平、或者某一阶段心态的研究。沈辽生平的研究,主要有林阳华《沈辽年谱简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沈辽文化心态的研究,有林阳华《沈辽贬谪的双重心态与永州地域文化》(《船山学刊》2011年第3期),《沈辽的隐逸心态与池州地域文化之关系》(《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沈辽诗歌的研究,主要有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年第2期),将沈辽作为部分论述,或仅结合经历谈诗歌,比较空泛,或仅谈其地域影响因素。此外,虽然有关于沈辽的专著,如林阳华、常先甫、李懿的《北宋诗人沈辽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对沈辽的生平、诗歌及散文创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对沈辽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略微简单,不够全面,没有概括出其在情感表达方面所变现出的一些突出特点。
三、论文研究计划
1、创新角度
本文拟以沈括与沈遘、沈辽文本为基础,在阅读其所有存世诗文创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三沈生平经历、性格特征、文化心态、为学为文以及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尽可能清晰勾勒三沈诗歌创作的真实面貌,对其情感内容和艺术上的独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剖析其诗歌作品中的文化现象和内涵。通过对三沈诗歌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三沈及其诗歌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进而对宋诗的风貌有更丰富、完整的认知。
2、写作提纲
题目:吴兴三沈诗歌研究
绪论:研究综述
第一章 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的影响
作为北宋中期的诗人,三沈的诗歌创作有其深刻的背景。无论是其故乡钱塘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还是宋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都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章从钱塘这一地域的特殊性出发,并结合三沈的家族背景以及个人努力等众多因素,从而系统地阐释三沈诗歌创作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地域因素
关于文学创作的地域色彩,古人早有所涉及。刘勰《文心雕龙》中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稽古之作,而南方的《楚辞》“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是瑰丽奇谲之作,初步谈到地域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唐代魏徵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于《隋书•文学传序》中写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明确指出了地域对作家文风的影响。而钱塘作为典型的南方盛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柳永《望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对钱塘生动地描述。钱塘的优美风情、发达经济对三沈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钱塘自古繁华—钱塘优美风物与发达经济
1.1诗情画意—钱塘风物天下无
钱塘美景颇多,尤其是钱塘江大潮与西湖,为历代文人所流连忘返。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观潮: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翫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境也。”
钱塘江为天下第一奇观,壮观雄伟,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定,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西湖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驻足观赏,唐代诗人白居易与一代文豪苏轼都留下了优美的篇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丰足富裕—户盈罗绮竞豪奢
欧阳修《有美堂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钱塘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商业高度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令杭州在隋代成为“川泽沃衍,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贸并凑”的富庶之地。吴越时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更是进一步促进并繁荣了杭州的经济。钱塘发展至北宋,便“富甲天下”。
总结:
故土钱塘之美好,在三沈的诗歌创作里时有提及。如沈括《雨中过临平湖》“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美丽场景;沈遘《将至钱塘先寄施侍郎》“江南地暖霜无力,橘绿蒪丹蟹自肥”记录了钱塘宜人的气候与富饶的物产,《五言沈沔天隐楼》“吴兴富山水,吴兴盛人物。风流自南朝,德誉世不没”则又表现了对故乡钱塘的赞扬。
2、江南佛国—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
钱塘古刹众多。吴越国统治时期,历代帝王为保境安民,在杭州境内大肆兴建寺庙,使杭州城内宝塔林立,佛教文化兴盛。苏轼《海月辩公真赞》“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下”记录了钱塘佛学的兴盛。钱塘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三沈的相关诗歌创作,突出表现在沈遘与沈辽两兄弟身上。
沈遘 “学佛只为摆脱烦恼” 《南漪堂》、《法喜堂诗叙》、《吊普济大师》等;
沈辽 “学佛以致羽化飞仙” 《题上天竺》、《天竺白云堂》、《禅老阁》、《寄题僧荣妙胜斋》、《留题广教安素堂》、《过扬子望金山怀南屏师》等。
第二节 家学传统与以学问治身
1、书香门第
王安石《内涵沈工墓志铭》记载“沈氏……武康之族,犹独显于天下”。《贵池主簿沈君墓表》中写些道“唐代以来,为尚书、刺史、节度使者,代不乏人,列于国史”。钱塘沈氏历代为官,注重以学问治家,出现了沈周、沈同、沈振、沈扶、沈披等文学名人,形成了严谨治学的家风。
2、学问治身
《宋史•沈括传》“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王安石《内翰沈公墓志铭》称沈遘“文辞敏丽可喜,强记精识,长于议论。”
沈辽自幼嗜读《左传》、《汉书》,《宋史•沈辽传》谓其“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
第二章 沈括诗歌研究
第一节 沈括的生平与仕履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居士,杭州钱塘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
沈括的生平经历可以熙宁十年,出知宣州为界粗略地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至和元年至熙宁九年;
至和元年,沈括以父荫初仕为海州沐阳县主簿,由此步入仕途。二年,摄海州东海县令。任职期间,广修水利,造福民众,初步显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嘉佑八年,登进士第,受扬州司理参军,正式步入仕途。此后,沈括平步青云,在变法期间,受到王安石重用,于熙宁六年达到人生顶峰。“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充分表现了此阶段沈括的心境。
第二阶段:熙宁十年至绍圣二年;
熙宁十年,沈括因为支持变法,为蔡確弹劾,罢权三司使,出知宣州;
元丰五年十月永乐城兵败,沈括贬谪随州,凄凉悲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沈括得以内迁秀州;
元祐三年,隐居润州。
第二节:沈括的诗学思想
1、诗主人物
据《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记载,沈括认为“诗人以诗主人物”,也就是说诗歌是用来表现人和物的。就沈括现存诗歌而言,主要集中于描写物这一方面,而且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但沈括笔下的景物,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或抒发闲适,或抒发悲愤,以景观情,更加具体生动,真挚动人。如:
新晴渡口百花香,石子池头鸭弄黄。捲幔夕阳留不住,好风将雨过梅塘。(《姑孰溪》二首其一)
空堂无人日长哦,风松助我涧云和。苍颜古木喜相似,爱子亦有凌云柯。欢然相对默终日,意得那须言强多。我身未得从心老,嗟尔系此成蹉跎。(《十松亭》)
2、重视诗歌技巧锤炼
在沈括看来,只有经过精心锤炼技巧,才能写出好的诗篇。沈括认为“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又认为“小律诗虽末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沈括尤其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在其现存的为数不多的诗歌中,几乎每一篇都渗透着这种思想。如《峨眉亭》:
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鑑影间。终日含颦缘底事,只应常对望夫山。
秀丽的峰峦,翠绿的树木,含情脉脉的眼神,好一个峨眉亭!诗人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将峨眉亭那种像少女般的美描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欲罢不能。又如《叠嶂楼》:
飞宇橫天末,回栏下水滨。捲帘千嶂月,凭槛一溪春。
这首诗先是写天空中的飞宇,接着笔峰一转,写水下的回栏,上天入地,大开大合,前两句都是名动名的结构,“飞宇”对“回栏”,“横”对 “下”,“天末”对“水滨”,及其有气势。后两句“千嶂月”与“一溪春”,更是将叠嶂楼的雄伟壮观渲染的淋漓尽致!
3、清丽自然的诗风
沈括论诗,讲求“清丽”二字。无论是评价他人创作,还是在自我的创作实践中,沈括都体现出了对“清丽”的追求。
在评价他人创作时,沈括喜欢用“清丽”一词。如“海州士人李慎言……有《抛曲》十余阙,词皆清丽”,又如“唐韩偓为诗极清丽”,再如“狄侍郎棐之子遵度……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从侧面表现出了沈括对“清丽”的追求。
在其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状物诗为主,大多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清新优美。如:
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游秀州东湖》)
绿蒲浅水清回环,浪头雨急声珊珊。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雨中过临平湖》)
春泉竹径烟曈昽,画桡落处江如云。(《宣城双溪阁》)
第三节 沈括诗歌题材类析
1、 写景纪游
《慈老矶》、《峨眉亭》、《承天观》、《姑熟溪》、《雨中过临平湖》等
2、咏史怀古
《润州甘露寺》、《陈丞相故宅》、《丹阳楼》、《钓台》、《苏小小墓》等
3、品鉴书画
《图画歌》
第四节 沈括诗歌艺术剖析
1、清新自然的诗风
沈括的诗歌,重视意境刻画,语言平易,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如《江南曲》:
新秋拂水无行迹,夜夜随潮过江北。西风捲雨上半天,渡口微吟含晓碧。城头鼓响日脚垂,天际笼烟锁山色。高楼索莫临长陌,黄竹一声无北客。时平田苦少人耕,唯有芦花满江白。
这首诗描写初秋时节,行雨了无踪迹,湿润了大地,满江的芦花随着潮水飘来飘去。语言平易自然,浅显易懂,“天际笼烟锁山色”刻画行雨时的场景清新自然。又如:
豹堂春水緑泱泱,谢市云深柳线长。睡熟不知潮信过,船头晚雨打菰蒋。(《姑孰溪》二首其二)
日暖闲园草半薰,不堪春兴蝶纷纷。山烟梦鬆成微雨,关月簾纤出断云。(《延州柳湖》其三)
2、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沈括的诗歌,于景物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仕途得意时的轻快,还是失意时的落寞与愁苦,均可以在其诗歌中找到。如《秋千》:
香入熏炉禁火天,芙蓉深苑斗秋千。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
诗的前两联通过对比,刻画了寒食节宫内欢声笑语,而宫外凄凉寒冷的景象,极力渲染了自身所蒙受的恩宠,由此引发出一种“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恩深不得仙”的感慨,以调侃的语调委婉地表达了此时的欢快与得意。又如《汉东楼》:
野草黏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关秋。寨西便是猿啼处,满目伤心悔上楼。
野草丛生,秋雨淅沥,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处于这种环境中,又听到猿的啼叫声,一种悲凉凄苦油然而生,将景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用典灵活,对仗精工
沈括博学多才,在其诗歌中经常引用典故。沈括的用典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用前人事迹,如《钓台》:
渔钓非良业,相期遁姓名。太平虽不仕,故旧岂无情。七里林泉好,三公位貌轻。片帆湍石下,谁不仰先生。
严子陵,东汉隐士,颇负才气,与汉光武帝刘秀为少年好友。后刘秀称帝,多次召严子陵为谏议大臣,严子陵委婉拒绝,于临泉间放浪形骸,终老一生。诗人借严子陵事迹,表达了一种归隐山林的美好愿望。
又如:
不堪世俗看支遁,曾有篇章忆惠连。(《赠天台冲寂道人》)
烟波千里去,谁识魏牟心。(《光化道中遇雨》)
“惠连”指柳下惠与少连,皆古时节行超逸之士,诗人借此二人,赞扬冲寂道人品行高洁。
魏牟,战国时魏国人,《吕氏春秋》称其“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诗人借其表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二是化用前人诗句。如: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秀州秋日》)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延州诗》)
第一首显然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渲染了一种寂寞凄凉;第二首则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石油的颜色、形态。
除了用典之外,沈括的诗歌大多对仗工整,令人读起来,有一种琅琅上口的感觉。如《雨中过临平湖》:
画桡惊起远近雁,宿霭欲乱高低山。
“画桡”与“宿霭”相对,“远近雁”与“高低山”相对,一个“欲”字更是传神之笔,令“宿霭”的调皮跃然纸上。
此外,还有“七里林泉好,三公位貌轻”、“飞宇橫天末,回栏下水滨”、“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野燕飞”、“鹳雀楼头日暖,蓬莱殿里花香”等。
第二章 沈遘诗歌研究
第一节 沈遘生平经历
沈遘,字文通,杭州钱塘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沈遘为人和谨,勤于接下,通达博识,才干超群,明于吏治,所到之处,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树。
沈遘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皇祐元年第二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此后,历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等重要官职。纵观沈遘的一生,基本都处于仕宦生涯,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在本章中,根据《宋史•沈遘传》、《内翰沈公墓志铭》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同时结合沈遘出使辽国这一特殊经历,粗略地将沈遘的人生经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皇祐元年进士及第至出使辽国之前,主要是在馆阁中任职;
第二阶段:嘉佑四年出使辽国直至去世。
第二节 沈遘诗歌题材类析
1、诗酒酬酢
主要分为三类:(1)送别友人《五言送刘泌归建州》、《七言送沈景休知常州》、《七言送诗僧思齐归吴》、《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等。
(2)馆阁唱和《七言何公南祕阁公会》、《五言和杨乐道省中述怀》、《七言和陈和叔祕阁会话》、《七言和邵兴宗还馆》等。
(3)日常交往《五言赠梅圣俞柑实》、《七言赠杨乐道建茶》、《七言访净因琏上人一首》、《吊普济大师》等。
2、游赏风物
《七言滑州新修东园》、《七言得偃松院》、《五言得异亭》、《南漪堂》、《山光寺一首》、《甓社湖》、《淮山》、《鑑湖》、《七言和吴仲庶延艺阁后牡丹花》等。
3、纪行记事
主要是出使辽国。《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辞》、《五言出都》、《五言出都日大雪》、《五言陈桥驿》、《五言信武殿》、《五言道中见新月寄内》等。
第三节 沈遘诗歌艺术新探
1、清隽豪壮的诗风
《四库总目提要》谓其诗歌“清俊流逸,不染俗韵”。
沈遘重经世致用,恪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其诗歌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清隽含蓄的风格。如《五言王景彝省舍孤竹》:
濯濯青玉竿,矫矫孤云姿。潜根失其托,憔悴非故时。主人幸加怜,曷不从所宜。岁寒风霜节,无愧君子知。
诗歌的前两句,化用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竹”自喻,暗示了自己高尚的品格,委婉地表达出了不得志的愤慨。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又如《山光寺一首》:
高台已倾曲池平,江都宫殿野草生。隋家事远不须问,淮南非复旧时城。
高台已倾,曲池已平,江都宫殿杂草丛生,到处一片颓废衰败的景象。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发出“淮南非复旧时城”的感慨,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沈遘的诗歌于清隽中偶见豪壮之风。如《七言和吴冲卿省舍观苏才翁题壁》:
空堂老壁隃尘昏,苏子之迹世所珍。龙虎变化生风云,孥石攫木力万钧。斯人豪奇迈伦群,平生慷慨半道沦。高辞壮论胡不存,惜哉独以技艺闻。
这首七律写得极为豪壮,“龙虎变化生风云,孥石攫木力万钧”两句,气势磅礴,梗概多气!
又如《次韵和孙少述润州望海楼》:
北固峨峨铁瓮完,京江浩浩海门连。鹏抟羊角来天外,鳌戴方壶献几前。西府旌旗犹壮睹,南朝宫殿尽苍烟。登临不用成悲感,自得开襟一旷然。
这首诗气象阔大,雄健豪迈,结句画龙点睛,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开阔胸襟。
3、浅易平近的语言
沈遘的诗歌,语言大多平易自然,浅显易懂。如《和少述春日四首》其一:
春日融融二月晴,春风蔼蔼百花明。少年嬉逐正应急,何处歌萧走马声。
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春风和煦、百花齐放,少年游走嬉戏,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语言通俗易懂,“融融”、“蔼蔼”两个形容词,形象地刻画出了春日的特点。
此外,“青天淡无云、白水平无波”、“每怜荷折盖,犹爱菊包金”、“归飞自隐故有期,何必于此空叹欷”等诗句,语言也通俗自然,浅显易懂。
3、真挚动人的情感
正如《毛诗序》所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沈遘的诗歌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其诗歌中,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也有对亲人的思念,还有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乐观……情感真挚动人。如:“离别始十日,已若十岁长。行行见新月,淚下不成行”、“一日不见君,中怀始徊徨”、“对岸不堪文墨弊,离群长恨笑言疏”、“故人扰扰谁相好,世事悠悠我特醒”等。
第四章 沈辽诗歌研究
第一节 沈辽生平经历
沈辽,字叡达(一作睿达),钱塘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
沈遘初试不中第,以其兄沈遘之荐监寿州酒税,迁监内藏库。神宗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出监明州市舶司,迁太常奉礼郎,后改监杭州军资库,摄华亭县事。又因受人弹劾,削职为民,流放永州。后遇赦徙池州,筑室于齐山,名为“云巢”,与好事者往来,与曾巩、苏轼、黄庭坚相酬唱。卒于此。
沈辽志趣高尚,不喜进取,追慕陶渊明般的隐逸生活。虽在官场,然心在野外。
据《宋史•沈辽传》、《沈睿达墓志铭》以及《云巢诗并序》,在本章中粗略地将沈辽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其母翟氏服丧毕之前
在此期间,沈辽不喜仕进,流连于山水、古刹之中,陶冶情性、加深了其对佛道思想的领悟。
第二阶段:入朝为官
第三阶段:隐居池州
第二节 沈辽诗歌主题分类
1、写景纪游
《澧阳大水》、《雪后》、《洞庭山雪》、《愚溪》、《禅僧岩》等
2、 感物抒怀
《绿发》、《春霖》、《黄鹂》、《庭下菊》、《闻杜鹃》、《崇山》等
3、 送别亲友
《将行寄蒋三》、《奉送景升西上》、《送荣叔归萧山》、《送唐道士游南岳》、《寄陆九》、《过扬子江望金山南屏师》等
4、 咏史怀古
《郦生传》、《昭君操》、《屈平》等
5、 品题书画
《赠磻翁龙尾砚》、《赠清道》、《戏呈庆复乞画》、《走笔奉酬伯昌示潇湘烟竹图》、《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等
6、 反映民俗
《龟兹舞》、《踏盘曲二首》
第三节 沈辽诗歌艺术手法探析
1、雄奇生峭的主体诗风
《四库总目提要》“然辽诗实主于生峭,与陶诗蹊径颇不相类,观其生平,屡与黄庭坚唱和,而庭坚亦称其‘能转古语为我家物’。知为豫章之别派,非彭泽之之流矣。”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沈辽经常会化用一些神话故事,采用一些罕见的意象,从而令诗歌呈现出一种雄奇生峭的诗风。如“仙官委蛇剑佩肃,霓旌羽盖光漼漼”、“鹤驭欲下风作媒,雪猿白凤势欲颓”、“仙人毒其危,禺强资巨鳌”、“麻姑朝按行,洪崖莫相招”等。
2、以议论为诗的表现手法
沈辽对佛学颇有研究,因此其诗歌在注重情感表达的同时,也蕴含着一些人生哲理,具有议论化的倾向。如《山西》:
山西谁家桃李树,半是少年行乐处。去年花谢今年开,惟有人生不如故。
花谢花开,本是万物更替的自然规律,诗人由物及人,阐明了人终究会衰老,走向死亡的人生哲理。
此外,《读郦生传》通过追溯郦食其的悲惨命运,既表达了诗人对其人格的高度赞扬,也抒发了诗人想隐居山林的美好愿望。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互相辉映。
3、章法齐整,语言新奇
沈辽的诗歌,比较注重结构布局,突出表现在咏物诗与咏史怀古诗这两种类型。
咏物诗,一般是先状物,然后由物及人,将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从而
令整首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如《水车》“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雁翅插修筦,随流得深酌”先是描写水车的特点,利于农事,接着又写“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善彼汉阴老,忘怀报淳朴”,巧用典故,由水车联想到汉阴老,阐释了“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内心自始至终保持一颗纯洁而平和的心,绝不能怀揣机巧,急功近利”这一深刻思想。
其咏史怀古诗,如《郦生传》、《昭君操》等通常是先追溯其事迹,循循善诱,最后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阐述事迹到抒发情感,结构完整,章法谨严,令人心生佩服!
除了章法,沈辽的诗歌语言非常新奇,如《禅僧岩》中描写禅僧岩的形态时所用的“巉巉”、“突兀”、“蛇窦”、“山花斑斓”等词语,给人一种奇峭之感,将禅僧岩的险状描写得惊心动魄。此外,沈辽还喜欢用一些佛家用语。
结语:
钱塘自吴越时期就是经济文化重镇,历史文人众多,尤以钱惟演为首的钱氏家族著称。三沈作为继钱氏家族的又一文人团体,集文人、学者、官僚于一身,学识渊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细究之,吴兴三沈,各具特色:沈括博学多才,天文、历史、文学无所不通,其诗歌重视意境刻画,用典灵活,诗风清丽自然,颇有唐人遗韵;沈遘以儒为宗,重经世致用,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诗歌以游历、酬唱、赠答为主,诗风清隽豪放,语言平淡自然,情感真挚动人;与沈遘不同,沈辽崇信佛老思想,具有强烈的出世倾向,仕途坎坷,因此诗歌主要抒发人生感悟,喜用佛家用语、神话传说,语言新奇,诗风雄奇生峭,议论鞭辟入里。
四、主要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清]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宋]王安石著.刘振鹏主编.王安石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10.
[7][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宋]袁韶著.钱塘先贤传赞[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10][宋]沈遘.沈括.沈辽撰.沈氏三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1][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宋]沈括著.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
[13][宋]沈括著.杨渭生新编.沈括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4][明]陶宗仪.朱谋垔撰.书史会要[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5]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94.
[17]曾枣庄主编.李文泽,吴洪泽副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18]傅璇琮.辛更儒主编.宋才子传笺证.北宋前期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19]吴文治.宋诗话全编.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0]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沈括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21]祖慧.沈括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张家驹.沈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3]林阳华.常先甫.李懿著.北宋诗人沈辽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24]萧庆伟著.北宋新旧争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5]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6]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7]张高评.宋诗特色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28]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7.
[29]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0]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1]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2]祝尚书.宋代文学探讨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33]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34]陶文鹏.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5]王毅.宋代文学家庭[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6]张剑.吕肖奂.周扬波.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7]张兴武.两宋望族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8]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39]邓婷.吴兴沈氏三先生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6.
[40]邵玉洁.沈括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3.
[41]罗昌繁.论沈括的诗歌观与诗风[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
[42]祖慧.沈括与王安石关系研究[J].学术月刊,2003,(10).
[43]刘晓凤.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杜甫及其诗歌[J].杜甫研究学刊,2011,(4).
[44]周小山.《补〈全宋诗〉沈遘诗六十四首》质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2).
[45]林阳华.沈辽年谱简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
[46]林阳华.沈辽贬谪的双重心态与永州地域文化[J].船山学刊,2011,(3).
[47]林阳华.沈辽的隐逸心态与池州地域文化之关系[J].池州学院学报,2013,(2).
[48]林阳华.钱塘地域文化对三沈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2,(2).
[49]邓婷.沈遘的使辽诗初探[J].今日南国,2009,(17).
[50]张剑.宋代以降家族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文献问题[J].文学评论,2010,(4).
[51]张剑.家族文学研究的分层与守界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52]林阳华.宋代钱塘沈氏家族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