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作为连续中国历史文化使之千年不断的生命载体,在历史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而今天,“钱学森之问”不得不令我们从新审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
已无人说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农,不工,不商,不仕”,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手无缚鸡之力”,然而,他们却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胸怀天下,满腔热情。他们一句话能改变一场战争的胜负,他们一蹙眉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一只手能担负起天下兴亡。
这就是士。
还记得有那样一个人,站在汨罗江畔,迎风而立,思索自己的一生:从古帝王后裔的身份到昔日的三闾大夫,直至今日的流放之人;从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到提升自己的修养,直至穷其一生为国操劳;从满腔热血到《离骚》中的抱怨,直至汨罗江中那颗冰冷的心。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楚怀王身上,他亦是怀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为汨罗引流。
还记得这样一个人,站在水月庭院,望月而立,迷茫又无助地看着这个世界,他用孩童之心的执着,本真而不虚伪,令这世界多了一份返璞归真。偏偏他活在一个大人们的世界,那是成人所掌控的世界,带着对精神的践踏,对人性的忽视,却不料将这孩童之心打磨的愈发的亮,照亮至今。
还有那么一群人——司马迁吟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孔孟在放空世界中与上古精神相交谈;李白在茫然苦闷中与明月相盈杯;鲁迅在苦痛挣扎中与自由意志相拉扯。
这不仅是他们这一小部分人的想法,这更是千万知识分子,千万士人的心声。这种近乎于愚蠢的执着,无疑是中国文化千年不朽的明证。他们强大的心之力影响了何止千年。
今天,钱学森问:我们建国这么多年,大力发展教育,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拿诺贝尔奖?这一问无疑点醒了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我们该到哪里寻找,是仅仅做到一个做题的机器就是知识分子了吗?
古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令人所敬佩的,他们带着亘古不变的天赋之光,坚定地照亮了中国的阴霾。可是,我们应该仅仅靠他们而不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光明了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不是。我们只有从他们手中接过,学到更多的思想,继承更多的精神食粮,延续那一束束天赋之光,才能使中国的历史永不干涸。
正在阅读:
向士学习作文800字12-26
2016反洗钱宣传工作总结03-24
2018江西大余县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招生公告03-16
2017年广东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践能力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03-17
高一家长会主持词开头范本03-27
2023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方案5篇05-10
2016年11月四川四级秘书资格报名地点03-10
2020中秋节简短祝福句子集锦【三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