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年教案(附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1-05 01:1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过去的年》作者是莫言。讲述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的对比。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过去的年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注解,解决字词音、形、义。

  (2)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2、能力目标:

  (1)阅读课文,筛选、提炼相关信息。

  (2)把握细节,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过去的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课文,抓住细节,把握过去的年的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2、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问题法、自主学习法、社会调查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歌曲《难忘今宵》,然后导入主题“年”。

  二、【作者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xx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三、【课文赏析】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把握“过去的年“的特点

  明确:

  1、美食的诱惑:

  ①、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的很少。

  ②、锅里的蒸汽从美丽汹涌地扑出来。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

  ③、一口气吃了三碗。

  2、神秘的气氛:

  ①、辞灶仪式;
  ②、除夕:上坟,挂加堂轴子,供斧子;三更起来穿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

  3、纯洁的童心:

  ①、向往施粥的盛典;
  ②、装财神;
  ③、接财神。

  (三)、问题探究

  1、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

  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2、大人与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3、作者童年时为什么向往“施粥的盛典”?

  明确: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四、【课堂小结】

  过去的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在作者详尽的描述中都有了了解。在腊八、辞灶、除夕、春节这样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作者写的有事情,有场面,有人们的行动,有人们的观念,有细节描写,有气氛概述,各个方面都写得细致入微,把我们带回到了过去的年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过去的年之前几个重要的日子及其内容,谁来回顾一下?它们体现了过去的年的什么特点?(学生概述)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体现过去的年的特点的,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二、【新授】

  (一)、三读课文,把握细节描写。

  请学生找出关于过去的年的细节描写,如施粥、祭灶、贴灶马头等。

  (二)、抓住对比。

  1、本文是作者对童年时过年场景的回忆,但在行文中也会把思绪收回到现在。请大家找找看,文章将过去和现在的年放在一起比较的语句有哪些?

  明确:

  ①、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

  ②、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③、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2、试比较现在的年和过去的年的不同。

  比较对象内容

  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有许多风俗习惯,有许多的诗意,有许多的故事。

  现在的年富了,少了情趣,少了诗意(或者“三没有”)

  (三)、问题探讨

  1、除夕这天从下午开始一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明确:包饺子,上坟,在挂起的家堂轴子前摆上香炉、蜡烛、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开始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2、在这些习俗中,哪些是你们家过年时也会做的,哪些没有?请学生自由回答。

  3、新年的第一天又有哪些有趣的事要做呢?

  明确:装财神、接财神。正月初一时,一家人欢聚团圆吃饺子时,叫花子会扮上财神,到各家门口说些吉祥如意的话,乞讨饺子,而各家各户为图个吉利,是不能吝啬饺子的。“我”想扮财神的想法充分体现出孩子纯洁的童心。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聊聊自己童年时过的年是什么样的,和现在比起来有什么差别。

  2、请学生展示课前布置的调查任务(本地年的过法)的结果(通过文字资料、询问长辈等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过去年的过法,知晓了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过年习俗。其实,过年的习俗有或者是没有,多或者是少,并不是最主要的。或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述,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熟悉过去的年的风俗习惯,可能也是借此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个关于过年的场景。

2.过去的年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把握过去的年的特点,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个时段发生的事件与场景的结构方式。

  3.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呈现事物特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过去的年的特点。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过去的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式:

  教学设想:本文既是文学文本,又是文化文本。阅读时,可结合文中的今昔对比,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过去的年里所积淀的深厚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寒假刚过,重返校园,而春节(过年)是假期中的一个重要节日,现在大家过年是怎么过的?(发短信问候、吃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走亲戚、逛街……)这是现在的过年,现在越来越感到现在的年没有过去的年有味了。那么我们看看过年的年是怎么过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由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一篇文章——《过年的年》。

  (板书:过去的年莫言)

  一、背景介绍

  1、作家作品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现代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xx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生死疲劳》等。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该项大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获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2年12月10日,颁奖仪式在瑞典举行,莫言获得800万瑞士克郎(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2.文化常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 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过渡语)《过去的年》是现代作家莫言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过年的场景,重点描写了腊八、辞灶日以及过年的情景,突出了过去的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年的深深回忆,以及对传统民俗浓浓的怀念之情。

  二、文章研读

  1、自读课文,大家总结一下“过去的年”怎么个过法?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本文开头先阐述了年与春节的关系以及春节的意义,引出对过去的年的回忆。接着,按照时间顺序,从“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纯洁的童心”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过去的年”,表现了过去的年的深厚年味。最后,作者在今昔对比的情境下对回忆的内容发出感慨,表达了对过去的年的怀念之情。

  腊八——辞灶日——除夕

  2、读完全文,大家看作者是喜欢“过去的年”还是“现在的年”?为什么?

  作者喜欢“过去的年”。

  过去的年有“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纯洁的童心”。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描写了的过去的年。

  3、内容归纳,举例说一说文章是如何从以上三个方面描写过去的年的。

  “美食的诱惑”:过小年吃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做年夜饭,写下饺子的场景。

  “神秘的气氛”:辞灶仪式、除夕祭祖、做年夜饭

  “纯洁的童心”:施粥场面、吃带钱的饺子、装财神和接财神

  4、现在的年和过去的年有哪些不同?

  比较对象 差异

  过去的年 贫穷,对食物充满渴望,神秘,许多的风俗习惯,意义重大,特别盼望过年。

  现在的年 富裕,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过年的乐趣。

  5、文章通过描写过去的年,表达了那些感情?

  怀念

  6、写作方法——举例说明分析过去的年的细节描写

  本文运用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向读者真切地呈现了过去的年是什么样子。庙里施粥的场景,祭灶的过程,灶神、纸马,都写得非常的逼真。还有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不仅是对饺子的描写,还有那种氛围、民俗,都写得细致入微,把人们带回到当年的生活之中。在这些叙述和描写中,对美食的期待,对宗教与未知世界的好奇,伴随着纯洁的童心,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眼前,使人深刻地体会到“过去的年”的深厚的年味。

  三、问题探究

  1.作者回忆腊八施粥的场景时,说施粥是一场盛典,并幻想自己也在等待施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这是为什么?

  分析: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这也表现了作者纯洁的童心。

  2.作者在文中将过去的年和现在的年进行了对比,说“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那为什么作者在文中没有具体描述现在过年时孩子的心情?

  分析:因为文章主要是写过去的年,同时,作者可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但现在作者已经是成人了,就像过去自己与成人对年有不同的态度一样,连自己也未见得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过年时的心情,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四、写作特色归纳

  1、写作顺序——时间

  “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程序,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基本按照时间的顺序,从腊八、辞灶日、除夕一直写到春节,真实地再现了每个时间段里人们的行动,呈现了节日的风俗、习惯,表现了过去的年的特点。这种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一个时段发生的事件与场景的结构方式,不仅简单朴素,还很好地表达了应该表达的内容,有利于读者按节日的客观进程了解作者笔下的过去的年。

  2、细节描写——细致入微

  五、文化探访

  内容:以“家乡的年”为题,对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进行整理,包括自己过年的感受,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类文章。

  要求:内容真实,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查阅有关资料。

  上交时间:下次课前。

  成果展示:下次课找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3.过去的年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

  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莫言;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

  4、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5、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了解过去的年的总体特点,熟悉年的习俗。

  教学难点:梳理过去的年与现在的年进行对比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年,连同中国许多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气、风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一直是中国文学写作的常见题材。说白了,这里面是有文化内涵的。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各民族、各地区、各家庭的过年习俗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习俗有着它特有的来历和讲究,我们不可能完全知晓。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中国来说,在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中,人们的欢乐情感、团圆意识还是比较统一的。春节刚刚过去没多久,大家能否回忆一下,自己的这个年是怎么过的,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和我们一起分享交流一下。请1—2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人都感觉“年味”不浓了,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跟随作者的叙述,一起去感受感受过去年的年味。

  【板书】:课题、作者

  先来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

  二、教授新课

  1、简单介绍作者

  请学生朗读书P12页注解①,勾画文章的出处,作者的代表作品。

  教师结合补充资料,介绍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xx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板书】要点:原名管谟业,“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蛙》等。

  文章虽仅有10小节,但内容较多,一起来解决文中的字词。

  2、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请学生完成书P15页“思考与练习1”,教师【板书】字词,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注音,师生一起纠正。

  请学生齐读字词2遍。

  【板书】重要词语,请学生根据书上注解回答意思。

  (1)拮据:形容缺少钱,境况窘迫。

  (2)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3)名讳:应该避讳的尊长的名字。

  (4)斟酌:反复考虑推敲。

  (5)神祇:“神”是天神,“祇”是地神,泛指神灵。

  (6)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结构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刚刚强调过的字词读音。

  课文的题目是“过去的年”,可见,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叙写了自己童年时所过的“年”的具体情形。【提问】:文章哪一小节开始具体写“我”小时候怎样过年,又到哪一小节结束,这部分毫无疑问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此为界,文章的思路也就梳理出来了。

  【明确并板书】: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文章的总起,说年与春节的关系以及春节的意义。

  第二部分(3—9节):文章的主体,写“过去的年”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第10节):文章的结尾,在今昔对比的情境下对回忆的内容发出感慨。

  我们都知道,春节并非是一天,就我们现在的“年”而言,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除夕、正月初一这样的日子,依据时间往后类推,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其实,在除夕之前的某几天也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在文中就为我们叙述了这几个特殊日子里的习俗。

  【提问】:文中写到了过年前后的几个日子,分别是什么?

  【明确并板书】:腊八——辞灶日——除夕——春节

  【提问】:每个日子对应的内容分别是哪些段落?这其实是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

  【明确并板书】:主体部分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第一层(第3节):大人、孩子对待过年的不同态度。

  第二层(第4节):写腊八的情形。

  第三层(5—6节)写辞灶日的情形。

  第四层(7—8节):写除夕的情形。

  第五层(第9节):写春节的情形。

  【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这些众多材料的?为什么?

  【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去的年。因为“年”是一个时间概念,过去的年也与现在的年有些差别,要想把过去的年写清楚,时间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是有程序的,所以要想把这个节日说清楚,的办法就是按照节日客观的进程。

  所以,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朴素,却很好地表达了应该表达的内容,这也是本文结构上的特色。

  既然,作者回忆了过年期间的几个重要日子,我们就一起仔细看看文章的这部分内容。

  4、研读课文,熟悉年的习俗

  请学生仔细认真阅读书P12—15页的内容,完成“思考与练习2”。

  课文的第3节提到大人和孩子对待过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可直接用原文语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喜欢的,向往的,所以在等待过年的日子里心态是焦急的,而等到真正过年了,则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过年不但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地玩,还可以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迈进;大人们对于过年是不喜欢,甚至是惧怕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巨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虽然大人们惧怕过年,但还是会很认真地准备着一切与过年有关的事宜,按照当地的习俗操办着具体事项,首先从腊八这天开始。

  请学生齐读第4节,【思考】:腊八这一天的最重要习俗是什么?这部分内容作者在详略安排上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腊月初八作为盼年的第一站,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熬腊八粥。作者在文中没有提及腊八粥的由来及具体做法,仅是一笔带过,而根据解放前腊八施粥的善事想象详细描绘了一个大场面——施粥盛典。

  【提问】:你认为施粥是一场盛典吗?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说法?

  参考:幼年时的作者,还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没有意识到解放前庙里或慈善大户的施粥行为是为了解决穷人们的温饱问题,只想到用巨大无比的锅去熬腊八粥,众人饿着肚子,冒着寒风,排队焦急等待是一个盛况,所以幻想自己也能加入盛典中,可以暂时忘却饥饿和寒冷,但内心却是欢乐的。

  补充“腊八粥”的相关知识: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传自印度。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清朝为盛。各地有不同的做法,北方尤其讲究。搀在白米中的食物一般有:红枣、莲子、核桃、桂圆、红豆、白果、花生、杏仁、松仁、榛子等。腊八粥熬好后,要先祭神敬祖,然后赠送亲友,最后全家一起食用。

  归纳:对孩子们而言,在腊八这天的乐趣也许更多的是来自美食的诱惑。

  【板书】:腊八——熬腊八粥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那么,在辞灶日这天,又要做哪些事情,有哪些习俗呢?一起来看5、6两节内容。

  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节。

  【提问】: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概括一下辞灶日的习俗。

  【明确并板书】:辞灶日——下饺子,祭灶,贴灶马头

  辞灶日这天的习俗比腊八要复杂一些,对孩子们而言,美食的诱惑来自平日不常吃到的饺子,而祭灶、贴灶马头的习俗则为“年”营造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这种神秘来自人对鬼神的敬畏,对宗教世界的不可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辞灶的仪式。

  参考:“辞灶”,顾名思义,就是告别灶王爷。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在他上天之前,这家人就要举行送灶王仪式,摆上祭祀的贡品,如饺子、关东糖、红枣、糕点等。然后家庭主妇带领全家焚香祷告,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上天朝玉皇。进宫言好事,回家现吉祥”。然后,将灶王爷像和黄表纸一同在大门口烧掉,再贴上新的灶马头儿,整个仪式才算完成。

  教师可补充“辞灶”(又称“小年”)这一习俗的由来。

  过了辞灶日,再熬七天,就迎来最重要的除夕了。课文的第7、8节写的都是关于除夕那天的习俗和仪式,一起来看看这部分内容。

  【提问】:除夕这天从下午开始一直到下半夜,都有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明确并板书】:除夕——包饺子,上坟,在挂起的家堂轴子前摆上香炉、蜡烛、供品,三更时起来穿新衣,开始做年夜饭,放鞭炮祭祀天地神灵,给长辈磕头,吃饺子。

  【提问】:在这些习俗中,哪些是你们家过年时也会做的,哪些没有?请学生自由回答。

  很明显,除夕这天的习俗要比腊八、辞灶都繁琐,那么,【提问】:在这些习俗中哪些表达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心理?请一一找出来。

  【明确并板书】:上坟——邀请祖先回家过年

  拜家堂轴子——祭祀祖先

  放拦门棍——拦住祖宗的缧马

  不高声说话,不说不吉利的话——与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密切相关

  做年夜饭不拉风箱——会破坏神秘感

  烧花柴、豆秸等——孩子长大后会有出息

  放鞭炮、盛饺子、烧纸、磕头——祭祀天地神灵

  如果说,在之前的腊八及辞灶日,都有美食的诱惑,那么在除夕的所有习俗中,作者描述的内容则更多地体现出过去年的神秘气氛。农历腊月三十的除夕是旧年中的最后一天,人们在隆重、繁琐的习俗中告别了旧年,紧接着当然要用愉快的心情来迎接新的一年了,也就是所谓的辞旧迎新。那么,【提问】:新年的第一天又有哪些有趣的事要做呢?文章的第9节给我们作了说明,来看这节内容。

  【明确并板书】:春节——装财神、接财神

  正月初一时,一家人欢聚团圆吃饺子时,叫花子会扮上财神,到各家门口说些吉祥如意的话,乞讨饺子,而各家各户为图个吉利,是不能吝啬饺子的。“我”想扮财神的想法充分体现出孩子纯洁的童心。

  小结:过去的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家在作者详尽的描述中都有了了解。在腊八、辞灶、除夕、春节这样一些特定的日子里,作者写的有事情,有场面,有人们的行动,有人们的观念,有细节描写,有气氛概述,各个方面都写得细致入微,把读者带回到过去的年中。

  5、对比今昔,体会情感

  过去的年有它的过法,现在的年也有它的过法。本文是作者对童年时过年场景的回忆,但在行文中也会把思绪收回到现在。请大家找找看,文章将过去和现在的年放在一起比较的语句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课文第10节的若干语句。如:“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再如:“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又如:“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的情感表露无遗: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是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的诗意,许多的故事,显出了年的不平凡和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而这一切在现在都失落了,现在人们富了,但却少了情趣,少了诗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些过去年的过法,知晓了一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过年习俗。其实,过年的习俗有或者是没有,多或者是少,并不是最主要的。或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文字的表述,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熟悉过去的年的风俗习惯,可能也是借此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文章学习中我们重点强调的字词较多,请大家好好巩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3遍;

  2、解释词语;

  3、列举某少数民族过年的习俗,不少于3个。

  4、完成《学习指导用书》该课习题。

4.过去的年原文 篇一

  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这一是与物质生活的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两个太太。当年我就感到灶王爷这个神祇的很多矛盾之处,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的汉子——乡下人说某人脸黑:看你像个灶王爷似的——但灶马头上的灶王爷脸很白。灶马头上都印着来年几龙治水的字样。一龙治水的年头主涝,多龙治水的年头主旱,“人多乱,龙多旱”这句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原因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样的。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5.过去的年赏析 篇一

  1、作者提到了过年时哪几个重要的日子?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作者提到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以及施粥场面热闹;还写到辞灶日,祭灶神,过得比较认真;还写到除夕,包饺子,给祖先上坟,祭恭祖先等;最后写到过年,早早起来穿新衣,不许高声说话,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等一些风俗,显得喜庆、热闹,充满神秘感。

  2、作者写过去的过年特点是什么?

  作者没有去细致的描写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而是超越了各地过年方式的差别,抓住他们的本质,写出了抽象的过年共同点: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春节的童心。

  3、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童年)的过去的年的特点?

  作者是从贫穷的儿童的视角来看待过去的年的。在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人们盼望着过年,盼望着过年时能够吃到奢侈的美食,比如像饺子一类的食物。其实,从现在的生活水平来看,吃饺子根本算不上什么奢望,几乎可以说是想吃就可以吃到。但在作者的记忆中,童年时期,想吃顿饺子是多么的不容易!经过几千年传统积淀而形成的“过年”,有许多特定的民间习俗。而这些习俗,即使是在成人来看,也不一定完全能够理解,就更不用说对孩子来说了。孩子们对一些民间宗教活动部理解,成人又不愿意通俗地解释给孩子们听,所以,在孩子的心中,产生这种神秘感也就在所难免的了。纯洁的童心表现在对过年的理解和期盼与成年人的不同上。孩子们对美食的期盼,对宗教与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自以为是的猜测,就自认会形成他们的童心童趣。

  4、作者说“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文中叙述童年过年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请分别举例说明。(课后“思考与练习”第3题。答案也可参见教参p.26—27)

  如腊月初八吃粥对孩子们等粥吃的场面描写,“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虽然条件不好,但孩子们的“蹦跳,喊叫”单纯而快乐。

  再如:神秘的气氛在作品中有好几处写到,比如送灶、除夕,这种神秘气氛主要是通过对过年的民间习俗特别是民间宗教活动的描写来表达的。神秘来自人对鬼神的敬畏,来自人,特别是孩子对宗教时间的不可知。这方面的描写是与纯洁的童心连在一起的。童心表现在与成年人对年的不同态度上。正是因为孩子们的童心,对美食的期待、对宗教和未知世界的好奇,使得年在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乐趣。

  5、如何理解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过年”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场面,是人们的一系列行动,更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期待,体现出一种氛围,它是感性的,是现象,所以,只有通过细节描写才能呈现出来。作者也正是这样写的。庙里施粥的场景、祭灶的过程、灶神灶马的样子都写得非常细致逼真。还有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的过程,不仅是对饺子的描写,还有那种氛围、民俗,都写得细致入微,把人们带回当年的生活之中。

  6、为什么现在好多人会议论“过年没意思了”?

  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科学知识普及了,孩子们“可乐”的事情多了,年也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了。(第10节: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

  7、本文是对童年过年场景的回忆,但在行文中又时常将思绪收回到现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在的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看来,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过去的年才有了味道,也正因为有了现在的年与过去的年的对比,才有了年的变迁,有了许多生活的感慨和人生况味。(文章最后一节)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过去的年虽然穷,但有希望、有期待,有与平时的差异,能够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欢愉。而现在,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活动领域的扩大,人们的许多愿望无需非到了过年才能得到满足,因为,年的意味也就淡了许多,年所能给人们带来的情趣也就少了许多。

  这里,既体现了作为成年人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与孩子们在思想情趣上的差异。

  8、莫言的乡土作品中充满着浓浓的“怀乡”情结,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对过年中几个重要日子的描写充满了民族和乡土的气息。如写过辞灶日,“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两个太太。”充满地方特色。虽然物质是匮乏的,但乡间生活是其乐融融的,充溢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文章开头和结尾“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等的语句充满了怀旧的情怀。

  【莫言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的鬼怪故事的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bA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