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时评2020精选作文素材_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

副标题: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

时间:2021-12-31 18:01:5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 导语】写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人的观念的材料。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供您查阅。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


  百年岁月沧桑,百年风雨兼程,百年风华正茂。今天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致敬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期许当代青年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深情寄语当代青年,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坚定信心,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发扬伟大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思想启蒙,发历史之先声。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五四运动出发,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站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的长河中,回望五四运动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尤其能感受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能理解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汇聚起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历史深刻表明,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正如所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广大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五四精神激励下,当代青年要激扬家国情怀,与祖国共奋进。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历史充分证明,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正如所强调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广大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五四精神激励下,当代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同人民齐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强调:“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广大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


  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今天,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就是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深藏功名背后的坚守


  彭飞


  如果不是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可能依旧会无人知晓。


  近日,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才了解到他的英雄传奇。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然而,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在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很多人不禁好奇,张富清老人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为何在平凡岗位上能如此低调奉献却甘之如饴?或许,这正是与他的英雄传奇相比更令人敬佩的地方。张富清老人用他的朴实纯粹不仅书写了他的精彩人生,更给后辈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可以说,老英雄张富清既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也是一个标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在淡泊名利中修养崇高精神。古人讲“举世纷纷名利逐”,但无数共产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荣名利禄云过眼”。面对记者的提问,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思绪飘到远方,眼睛湿润:“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排、一个连的战士,都倒下了。他们对党忠诚,为人民牺牲。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即便先进事迹被发觉后他也一直拒绝接受采访,直到有人提醒:把先进事迹讲出来教育更多人,也是对党和国家事业更大的贡献,他才接受。是啊,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相比,与那些为之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相比,个人的名利又算得了什么呢?对于张富清们来说,比追逐名利更高尚的,乃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一个人能够修养精神、有大境界的关键所在。


  在无私奉献中不改英雄本色。老英雄张富清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留下“政声人去后”的清誉,以无私奉献绽放人生、烛照他人。他常跟子女们这样要求:“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张富清老人不以英雄自居,始终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家人立规矩,这也是英雄本色之所在。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在平凡岗位上,仍能守住做人的本分、显出英雄的本色,难能可贵,老英雄张富清兼而有之,更启迪我们做人做事做官的本色与本分。


  在对党忠诚中坚守为民初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几十年来,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张富清老人为什么能一辈子坚守为民初心?“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他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要担任“突击队员”;“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正是有这样的信守,他放弃留在大城市,放弃回到陕西老家,主动选择了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张富清老人的故事深刻表明:“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国势之强由于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翻天覆地的壮丽史诗,就在于有无数张富清们“只问为民耕耘,不求自己收获”,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一心奋斗。面向未来,像所期许的那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努力奔跑、接续奋斗,新的更大奇迹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创造出来。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用规则涵养社会文明<


  当地铁上有人吃东西、推销、大声播放视频音乐时,你怎么看?大多数人对此都不赞同,甚至厌恶。如果追问一句,你会怎么办?主动上前制止的人恐怕不多。对这个似乎有些前后矛盾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公众对不文明行为的不赞同、批判态度,反映了大多数公民素质在提高。如果把观察中国社会风气变迁的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公共场域里国民素质的确有了很大改观。在餐馆吃饭,适量点餐、光盘行动已经成为不少人饮食的基本守则;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习惯,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饭桌上的风气和思维习惯;人们外出旅游,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的现象少了,自觉维护个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游客多了……这些变化都表明,如今,信奉法治者越来越多,公众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在稳步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南京、成都等地推出的车厢内禁止饮食、禁止吸电子烟等规定,得到了公众点赞;个别不文明行为经过社交媒体传播后更显得刺目刺耳。


  公众对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体现着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公众的“义愤”正是形成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应该努力呵护。


  另一方面,公众对不文明行为“敢怒不敢言”、不敢上前一步,反映了当前社会尚未形成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而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对于有人在地铁上吃东西,很多人不敢主动上前制止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预知由此产生的后果和效果。这与相关规则本身不完善、规则宣传不深入、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关。在一些地方,地铁禁吃令虽早已实施,但仍有人我行我素,有的还以时间紧、起得晚等理由为自己开脱,这种“明知故犯”、无视规则的现象更应警示。


  除了在地铁里吃东西,类似“知道规则却又破坏规则”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同一个人,过马路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闯红灯,但在车里握着方向盘时,再急也不太敢逆行、闯红灯;同一个人,在国外景区很少乱扔垃圾,回到自家街区却敢随手就扔。为何会这样?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不同,人们执行规则的程度也不同。


  涵养健康的社会文明,需要倡导人们养成更为鲜明的规则意识和价值导向。简单来说,规则及其执行不应因人情而变,而应该是刚性的,这是社会文明的压舱石。只有形成“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的导向,公众的文明举止才可能始于自发、成于自觉。日本公共文明背后,是1984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对公民不文明行为的详细规定;“新加坡奇迹”的出现,与包括“鞭刑”在内的严明法治和管理紧密相关;很多人羡慕欧美国家公民能养各种宠物,殊不知宠物主身上背负着大量义务条款甚至可能要承担的刑事责任。


  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养成,既需要个人自律、“君子慎独”,也需要法律制度的他律、规则的刚性执行。这不只是一种社会信条,而应当是一种生活刚需。因为大家同处一趟驶向现代化的列车上,文明素质的养成,没人能够置身事外。即便是地铁上吃东西这样一件小事,也需大家彼此关切,彼此成就。


2020高考人民日报时评作文素材: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bt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