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知识点|2016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十

副标题:2016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十

时间:2023-03-01 16:2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香市》

  一、作家作品。

  作者:茅盾。茅盾生于1896年于1981年逝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桐乡县人。他于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进入上海商务编译所,即开始了文学活动。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矛盾的长篇小说《蚀》、《腐蚀》,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面貌;特别是长篇小说《子夜》,更是中国现代文学一部光辉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散文集有《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均脍炙人口。茅盾还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理论批评文章。他的理论批评文章大都写得明白晓畅,反映出他一贯坚持的为现实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记叙文,属记事散文。《香市》发表于1933年7月,《中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上,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现编入《茅盾文集》第九卷。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说:“‘香市’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都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萧条的情况。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即: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反动军伐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四、层次段落。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4个自然段。

  作者记叙了往昔香市的盛况。文章开头先交待香市举办的时间,并特别点明:香市是传统活动。接着交待了香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也就是蚕农。凡日子还过的去的农民,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借佛游春”四个字确切的说明了香市的性质。作者交待这一点无疑是告诉读者:香市的盛衰正是农村情况的集中反映。这里有人、物、有情有景,传声绘色笔笔传神,让人感到的确是个“狂欢节”的样子。最后作者点明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第二部分:即第5个自然段。

  第5自然段是转折过度,写香市被取消。举办香市的场地也被占作它用:“社庙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社庙的左偏殿上又了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公安分局“象征着军伐的反动统治无处不在:”蚕种改良所“则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作为香市的场所被瓜分,正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从而暗示了导致江南农村经济破产崩溃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第6个自然段到第11个自然段。

  第6自然写恢复举办香市。

  下面的7、8、9三个自然段,详细了写了禁而复开的香市的冷清衰败。作者在文后指出,往常“香市”的主角是农民,今天是差不多看不见。

  结尾写希望借香市振兴市面的小商人也失望了。

  五、写作特点。

  1.采用对比方法突出主题。对比鲜明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同一个乡镇的香市,昔盛今衰,今昔迥异。但如果孤立地来看,难见深意。作者将今昔两个“香市”的场面摆在一起,两相对比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者先声色俱到的描绘了往昔“香市”红火热闹的场面。昔日的香市,人山人海,将社庙前50-60亩地的大广场挤的满满的、江湖班表演着各种走绳索、弄缸弄甏等一些杂技,还有髦儿戏等种类繁多的而看客却人海一般。香市的气氛也异常热烈,热闹的骚音在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然后,作者倒转笔锋,描绘眼前“香市”的景象:冷清的市面、阴惨的空气、坍塌的戏台,踝露的屋椽子,单调的锣鼓声,处处透着凄凉。来演出的是在上海都有名气的“南洋武术班”,他们表演着技艺高超的精彩节目,但依然门亭冷落,观者寥寥。今昔“香市”不同场面的对比,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写“南洋武术班”的演艺精赞,票价极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是“挤的满场没个空隙。”

  另一方面作者又强调今天看客极少,特别是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作者极力突出演技的高低与观众的多寡,从而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

2016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十.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6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