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汇总|2017年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雾霾成因分析,不要混淆视听

副标题:2017年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雾霾成因分析,不要混淆视听

时间:2023-09-23 11:4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免费试听】成公不等待!2017年省考课程 护航 备战 免费体验>>
北 京 天 津 上 海 河 北 山 西 内蒙古 辽 宁 吉 林
江 苏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东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广 东 广 西 海 南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云 南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黑龙江 新 疆 西 藏 兵 团

  

一些地方之所以在主因上动这么多脑子,无非是想把水搅浑了,转嫁治霾责任。

前一场霾借着风势刚刚散去,又一场跨省霾又接蹱而至。近日,关于雾霾的成因又有一个全新说法——天然气,原因是这几年,城市大量使用天然气,而天然气燃烧会产生大量水气,水气与微小颗粒结合后产生了霾,据他估计,北京雾霾中三分之一的湿气来自于天然气燃烧。

很快就有一拨专家出声反对,称人造水气仅占大气层湿气的一小部分,很可能仅为几十万分之一,影响微乎其微。可专家说的究竟是城市上空的湿气,还是全球的湿气呢?没人告诉我们。于是像之前的很多次争论一样,大家又犯起糊涂来,不知道谁说的更准确一点。

每一场霾中,都有关于成因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名单越来越长,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烧秸秆、炒菜油烟,四川达州曾经把熏腊肉冒的烟列为主因,要求全面禁止熏制腊肉。几天前的那场雾霾,环保部门又推出了另外一个元凶,民用散煤燃烧。凶手越来越多,大家的反思越来越深入,从工厂到马路,从田野到餐桌,从社会到个体,可真凶到底是谁反而越来越模糊了。

在这些关于真凶的讨论中,我们很少能看到让人非常信服的观测数据,精确的实验论证,相反却屡屡听到“可能”“也许”“估计”这种似是而非的词汇。专家是这样官方也是这样,甚至还有直接一锅端上来的,比如喜欢罗列主因,把几个元凶放一块说,或者单挑其中的一个说,至于它们各自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却常常被忽略不提。诚然,这样一个跨越这么多省份的霾不可能只有一种原因,也不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原因。但同样都是成因,还有主次之分,同样是主因,还是有占比大小之别。有些可能占据大多数份额,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排第一的可能比排第二的高几倍,而排第三的,跟前两个一比可能无足轻重,光凑个名单不分主次,意义不大。雾霾的成因并不难寻找,再找下去,甚至可以把鸡鸭狗猪也列入到名单之中,可是把这张名单列得再齐又能怎么样,你能把炒菜的油烟和工业排放的废气放在同一个语境下说话吗?

不管是谁,都不能只放炮不论证,必须拿数据说话,让别人无话可说,否则就变成毫无意义的哗众取宠,纯粹的观点秀了。只有将数据弄清楚了,才明白问题出在哪,胡子眉毛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占尽道理,可不解决问题,又有什么用?而一些地方之所以在主因上动这么多脑子,无非是想把水搅浑了,转嫁治霾责任。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日益被重视,以及PM2.5概念的流行,雾炮车也火了起来。多地采购了这一新型工具上路,雾炮车也逐步以“治霾神器”的面貌为公众熟知。(12月7日《南方都市报》)

雾炮车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起初被用于农林喷洒,后多用于工业除尘。然而随着近年来雾霾成为“全民公敌”,这么一台工业除尘车竟也摇身一变,成了备受各地政府追捧的“治霾神器”,还真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

如果“治霾神器”真的那么神奇,厂家借机逐利,政府借此缓解民众“呼吸的痛”,自然不失为好事一桩。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颇为讽刺:雾泡车治霾的证据寥寥,治霾数据面相模糊,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专家眼里,堪称天价的“治霾神器”只是一台洒水车而已,更有专家指出雾炮车甚至有加重雾霾的风险。

如此看来,雾炮车的“治霾神话”,不过是商家夸大宣传和地方政府盲目跟风双重作用下的荒诞闹剧。究其根源,则是地方政府浮于表面、急功近利的治霾邀功。

在十面“霾”伏的现实窘境下,一旦与治霾沾边,产品自然就成了热销品。商家窥探商机,不惜游走在违法的边缘地带,借机夸大吹捧雾炮车专治PM2.5的神奇功效,治霾弄虚作假就有了滋生的沃土。

反观地方政府,面对治霾任务层层加码,却始终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治霾效果,不得不“病急乱投医”,不惜花费巨资盲目跟风采购,并进行夸大失实的媒体报道,治霾就此异化成了一场“谁采购谁治霾力度大”的面子工程。浮于表面的政绩观作祟,面对商家拿不出实际证据的营销宣传,地方政府部门依然有模有样随声附和的吊诡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治霾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地方政府将治霾寄望于采购“神器”、制造“神话”,显然不是有所作为,浮于表面的治霾比“等风来”的荒唐也强不到哪去。不然,之前各地“发明”的“防雾霾操”“城市风道”“人造龙卷风”等形形色色的治霾“神招”何以只留下一地鸡毛。

而寄望于“神器”和“神话”,面对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等雾霾之害的源头,地方政府又怎么可能拿出切实有效的惩治手段?如此,被群众多次举报却依然有胆量不停工的”先锋化工们”长期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治霾是关乎民众健康的大事,是需要拿出真刀真枪的持久战,容不得急功近利的忽悠做法,更容不得浮于表面的政绩工程。在污染治理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决策前多一些科学论证,如何切实完成有说服力的硬指标,是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了!

 

2017年公务员时事政治热点:雾霾成因分析,不要混淆视听.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0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