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 导语】2021年贵州铜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人员体检公告已公布,为了方便广大考生的查阅,下面©文档大全网为您详细介绍一下本次招募人员体检工作的具体事宜,希望广大考生及时关注,如有相关疑问,请关注©文档大全网三支一扶考试频道为您实时做出的更新。
根据《2021年贵州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公告》(以下简称“招募公告”)规定,现将2021年贵州省招募“三支一扶”人员(铜仁考区)体检有关事项通知如下:(具体名单点击查看)
一、体检时间
2021年9月2日
二、体检报到地点
参加体检的考生请于2021年9月2日上午7点40前到铜仁市碧江区锦江广场(碧江区锦江北路与锦江南路交汇处西北50米)报到集中。
三、体检对象
根据笔试总分,按招募计划1:1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进入体检人员名单,若考生笔试总分相同,以《综合知识》分数高低排序,确定体检入围对象。体检不合格的,取消招募资格。对自愿放弃、未在规定时间参加体检出现体检缺额的,在规定时间内按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一次。
四、体检费用
体检费用每人300元,由考生自理,不接受微信转账,请考生提前准备好现金,于体检当日缴纳。
按照《招募公告》规定,脱贫人口、城乡低保对象和家庭经济困难应届毕业生可免收体检费,体检费由考生体检时先行垫付,待市人社局对考生提交的证明材料核准后,直接将体检费用拨付到考生本人银行账户。证明材料请于2021年9月13日—9月17日期间提交至铜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与职业能力建设科(碧江区西外环路10号3楼),逾期未提交资料的视为自愿放弃享受免收体检费用政策,体检费用自行承担。
脱贫人口需提供家庭所在地的县级扶贫(乡村振兴)部门发放的档案卡、手册或相关证明等材料;城乡低保家庭需提供低保证,或其家庭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家庭经济困难应届毕业生需提供学校资助机构出具的证明材料。
五、疫情防控有关要求
(一)严格落实贵州省、铜仁市疫情防控规定,体检考生务必佩戴口罩(请考生自备),按规定接受体温检测、出示“贵州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体温正常、“贵州健康码”为绿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提示为绿色的考生参加体检;省外来铜前14天内无本土病例报告市(州)旅居史的考生,还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参加体检;省外来铜前14天内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报告市(州)旅居史的考生,还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且在抵铜后24-48小时再进行1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方能参加体检。
(二)进入医院后需严格遵守医院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要求,体检时应全程佩戴口罩,在体检时要注意保持社交距离。若在体检时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主动报告。凡隐瞒或谎报旅居史、接触史、健康状况等疫情防控重点信息,不配合工作人员进行防疫检测、询问、排查、送诊等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三)如因疫情防控原因需要对体检有关要求进行调整的,另行通知。
六、体检注意事项
(一)考生须于体检当日前一天晚上22:00后禁食、禁水。
(二)体检当日全程佩戴口罩,凭贵州健康码“绿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绿色标识入场。省外或有省外旅居史的考生还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详见第五条第一点)。
(三)体检人员近期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不能做剧烈运动,不能饮酒、熬夜;抽血和B超需空腹,以免影响体检结果。已怀孕考生,需事先告知工作人员,暂不进行妇科和X光等项目检查。
(四)有近视的考生请佩戴好自己的眼镜参加体检。
七、有关要求
(一)参加体检人员务必于上午7:40到锦江广场集中,8:00点未到达指定地点的视为自动放弃。
(二)考生必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参加体检。到达集中地点后,由体检工作人员查验有效《居民身份证》原件。
(三)体检实行全封闭管理。考生自体检当日集中报到起至离开体检区域,一律禁止以任何理由使用手机及其他具有通信、上网功能的电子设备。请考生到达报到现场后及时关闭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交体检小组领队统一保管。
(四)体检结束,经医院工作人员确认体检项目无漏检、误检,并领回体检费用发票及代保管物品后,方可离开体检医院。
(五)在体检过程中,考生服从工作人员安排,不得与体检无关人员会面或交谈;不得在体检现场大声喧哗;不得向体检工作人员打听体检结论;未经许可不得离开体检现场。体检中有违规违纪行为、弄虚作假及拒绝复检或专项检查的,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2021年贵州铜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人员体检公告.doc正在阅读:
唐诗三百首:《岁暮到家》10-06
给老师祝寿贺词怎么写,给老师70祝寿贺词11-23
安徽亳州中考时间2023年具体时间:6月14日至6月16日03-20
2021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信访服务中心招聘政府聘员公告08-09
时间都去哪儿了作文600字08-03
春节作文800字初二优秀作文|关于春节的800字初二作文07-03
黄庭坚《清明》及赏析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