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那些时光 已经记不清是因为什么才开始关注鲁迅了。也许是因为他的才名,也许是因为他锋利的笔,“似匕首,似投枪”。总之,从那以后,我开始读他的作品。 课堂上,我学过他的一些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文中他既有对学生请愿之精神的赞赏,也有对其方式的反思。学生们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并付诸实践,然伪政府素来残酷,对学生们进行血腥镇压,于是平白多了牺牲。 我深以为然,革命确实免不了流血牺牲,可生命如此宝贵,断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必须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除去课堂上的学习,闲暇时我也会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集。这本书是偶然从书摊购得,其实还有其他的名家作品集,不过囊中羞涩,便只买了这最感兴趣的一本。 翻开此书,正文前还有几页是写鲁迅生平的一些事情,看了这些,鲁迅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便多了几分真实,他不再是与我隔云端的大文豪,而更像是师长。 有人调侃说,鲁迅先生的形象酷似猫头鹰,反而很是赞同。仔细想想,确有相似之处。猫头鹰生活在黑夜,有尖锐的爪牙,而鲁迅先生就处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是黑夜,却比黑夜更加浓重,让人窒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鲁迅便是如此,用他犀利的笔锋,划破这黑夜,让一丝闪电,照亮人们心头的迷惘。 初读他的小说,只觉晦涩难懂。故事看完了,每个字都认识,可整篇文章的意思却不明朗。若要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还是得追其本源,即写作背景。鲁迅的小说,多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愚昧无知的人警醒。 华老栓一文中,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之际,却有人用他们的鲜血做人血馒头治病,怎不令人心惊?但这个人不是大奸大恶之徒,只是愚昧麻木的普通民众。那时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众,而这些民众对革命的不理解,注定使革命无比艰难。沉默未必是金,麻木不仁不是超凡脱俗。用青年人的心去关注这个世界,才能窥见希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并不只是一个冷静犀利的人,他还是一位温和可亲的师长。对于同样爱思考、有理想的后辈,他从来都会热情地解疑答惑,只有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喜欢卖弄的人,他才会表现冷淡。 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我们不应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人事上。 那个清瘦的背影留在了历史里,但读鲁迅的那些时光,将保留在我记忆的匣子里,历久弥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01b0e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