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物形象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国演义之曹操》 ——汉语言传统文化艺术节名著大讲坛讲稿 莆田八中 傅朝晖 大家好。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历史上,大家对曹操都有不同的评价,或称其为英雄,或评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来讨论一下曹操,通过他与身边人的一系列故事来了解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 有诗云: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中国人对“三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当然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丰满。曹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格,表现张力极强的人物。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要来论一论曹操的性格 1、 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1 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可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奸绝”的真面目。 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 “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而起了杀心。到了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 这一则则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祢衡是个耿直而有正义感的文人。他当面指责曹操,对曹操进行了最无情的揭露与最严厉的鞭笞。曹操肯定是很生气的,但表面上却不带出来。他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借刀杀人。他想除掉祢衡,却又不愿留下“害贤”的话柄。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刘表。刘表一向听不进不同意见,于是曹操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却没杀祢衡,而是学曹操,把祢衡转送给江夏的黄祖。最终,祢衡因辱骂黄祖而被黄祖所杀。这下,曹操高兴极了,因为他成功实现了他的“借刀杀人”计划。 2、曹操的“雄”——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 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的重点是写他如何精心筹谋、驰骋疆场、统一北方。当时,孙权年少,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也只不过是个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人。而这个时候,曹操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步成长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讨伐董卓的斗争中,曹操成了领导核心。在他的发动、组织、领导下,那些豪门士族、即十七路诸侯,都响应他的号召,纷纷前来与他会盟。这些事,初步显示了曹操的魄力。以后的斗争中,曹操各个击破徐淮,以弱胜强战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等,指挥得尤为妥当。还有以后的日夜兼程击当阳,战术多变讨关西,知己知彼算合肥,离间孙、刘解襄、樊等,无不是其非凡军事才能的体现。 曹操也很重视将士在战争中的作用。每次作战的关键谋略,以及巩固根据地、屯田解决军粮等,他都能充分听取属下谋臣将士的意见。这对战争胜利是极其有利的。官渡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的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能听取将士谋臣的意见。而袁绍则不同,不听劝阻,催军进2 发官渡,筑土山,立高橹,乱箭射曹军营。当此之时,曹操又“请谋士求计”并采纳刘晔之策,“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在上放箭时,营内一齐曳动石车……由是北军不敢登高射箭。”当袁军改为暗掘地道直透曹营时,曹操“又问于刘晔”,合计掘长堑,截阻敌军深入。他还采用荀彧的“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的计策坚持到了最后胜利。在用将截击袁军粮车时,曹操征求了荀攸的意见,将这一任务交由徐晃。“火烧乌巢”的关键行动,他更是大胆采用了许攸之计。诸如这些,都是曹操虚心求取属下计策的表现,也是他取胜的一大动因。 另外,曹操还善于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在统军打仗时,曹操采用集中兵力、力避两面作战。攻、守方向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如对孙权、刘备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照实际情况而定,集中兵力对付一方。建安十九年,曹操率军进驻合肥,准备攻孙权,当夏侯渊占陇右的消息传来后,他又决定乘胜西取汉中。命令东线留张辽等七千人守城,大军进攻汉中。结果东西线都取得很大胜利。 曹操指挥作战,常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或使敌自斗,从中获利。在逐鹿中原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精彩。面对众多强敌,先拉谁先打谁,再拉谁再打谁,最后消灭谁,都按实际情况,筹划得清清楚楚。一个个地吞掉对方,使大大小小的对手一一倒台。最终奠定了自己称雄的基础。 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施厚恩以结其心”,这是他笼络人才的有效手段。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如此等等。只为笼络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 此外,曹操还“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早在战国时代,蔺相如就对廉颇用了这种方法。在廉颇的多次刁难下,蔺相如表现出了他坦荡的襟怀,从而使廉颇自惭形秽。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张绣,在汉末诸军阀中是相当狡猾而又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几次出尔反尔,依了曹操又反了曹操。最后势单力薄走投无路时,曹操派人去招安他。张绣果然赴许都投降。《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有一段简短而又有分量的描述: 当然,曹操虽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也并非完美绝对。他也是凡人,也会犯错误。在统一北方后,他率大军南下,轻取荆州,骄傲自负的情绪日益滋长,终于导致赤壁之战的惨败。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骄傲轻敌、自负狂妄的思想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说,曹操晚年的骄傲、自负的弱点,远不能抹杀他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记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军事家。他的“奸雄”本质,也是在那个动乱年代的他之所以纵横中原的重要原因。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03075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