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的《蛙》有感 最近,我读了莫言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蛙》,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是一部完全以“人”为主题的小说,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衫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一改往日的写作手法,用近乎真实的叙事形式,娓娓道来,使小说更起波澜,增强了可读性,无形中拓展了艺术空间。小说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情,用真实、拙朴、稍加虚构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高密东北乡”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穿插着一个个“平度城”的故事。 书名《蛙》,起的很有意思,蛙、娃、娲,音近而字不同,一语三关,“娃”,是指孩子,这是本文的核心,一切的缘起与结束都是孩子,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初期的几年间,百姓对其存在严重的抗拒心理,狭义传统观念上的传宗接代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着根本的冲突,人们为了躲避姑姑的落实政策而用尽各种方式,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同时,孩子也是一些道德沦丧、金钱至上人们的赚钱工具,让陷入其中的人们从伦理上以及其他方面都受到煎熬。另外,娲是指文中的这些具有母性的,或者表面上母性过剩的女性形象。母性本是人类的,动物的天性,可是偏偏有的人,脱离了本来的淳朴的本质,异化出了非人性的特质。 首先,蛙是本文故事的主线,以牛蛙生意为外在幌子,而实则做起了代孕的买卖,《蛙》沿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轨迹而写下,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不同思想。 本文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就是姑姑。这个有着高尚理想的女性,对她来说,国家和事业高于自己的生活,于是,她抛开一切非议,不顾自己个人的得失,而将自己全身心的力量都奉献在工作上,起初是接生,抗击封建社会遗留的接生婆给产妇造成的伤害,迎接每个生命的到来,而后是计划生育,迫使生命夭折。这两个事业看似相互矛盾有所转变,其实殊途同归.姑姑都不是生命的决定者,而是强有力的执行者,她心中的意识不是生命的意识,而是完成工作的态度。她时常在人们谈话时炫耀几乎所有人都是他接生的,谁谁谁又不响应号召而超生了,最终遭到了不测。她对这些不测没有任何的同情,反而是罪有应得的态度,这就超出了人性所能接受的范围。直到晚年,她终于不再耀武扬威,而和泥塑大师一起生活,通过泥塑送子而救赎曾经的激进,对生命本身进行细致的品味,仰视生命的高度,体味生命的价值。这是人对生命理解的升华和回归,偏离本真的航路终于又走上轨迹。 另外一组人物是“我”的妻子。前妻是王仁美,后来是小狮子,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王仁美出于传统观念,想给丈夫留下子嗣,而偷偷摸摸的想再要一个男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ab52fd482fb4daa48d4b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