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顺应学情,方能“水到渠成” 作者:叶巧如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2年第01期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本“元素”。小学生要正确地获得一个数学概念却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究竟我们如何突破概念教学,提升学生认知,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呢?下面,笔者结合“轴对称图形”一课,略谈一些看法。 片断回放: (在揭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后,出示以下图形) 师:仔细观察,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呢? 生1:长方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到底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还是让我们用实践证明吧!(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另一派则认为不是,双方各执一词展开辩论) 正方: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对折后打开(如右图),折痕两边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难道这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反方(边折边说):我不这么认为。虽然对折后打开两边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但并没有完全重合!(如下图)瞧,只是部分重合,不符合轴对称图形的要求,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能抓住特点进行分析,观察真仔细!“完全重合”与“部分重合”确实不同! 正方:老师,平行四边形看着这么完美、这么对称,我总觉得它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反方(理直气壮):虽然表面上看着完美,但事实上并不能完全重合呀! 正方:你们看,如果这样对折后沿着折痕剪开(如下图),把其中一部分倒转过来就可以完全重合了。(教室中响起一片掌声,反方的部分学生开始动摇) 师(惊喜地看着这个学生):你的发现真不错,利用转化的方法实现了完全重合! 生(齐声):对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一手拿着剪拼成的图形,一手指着屏幕):现在,我们来观察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观察片刻后有所顿悟) 生3:图形变了! 生4:老师,我认为刚才他那样做太牵强了!你看(指着大屏幕),我们所说的完全重合是指对折后的完全重合,如果剪开了,那就不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生5:我也觉得应该说拼成的等腰梯形才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师:是啊,说得有道理!剪开再拼就不是原来的图形。 …… 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还发现“虽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轴对称图形”。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我顺势指出“像刚才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倒转过来才完全重合”这种现象说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也具有对称性,但这种不是轴对称,而是中心对称。 课后反思: 这次“意外”引发了我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并根据学路调整教学,最终帮助学生顺利迈过心中的那道“槛”,实现概念教学的突破。 1.故设悬念——引冲突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激励与唤醒。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产生分歧时,我没有直白告知,而是故设悬念,让学生讨论,并给予充分思索与表达观点的机会,促进观念冲突,从而去发现自我认识的不足,寻求解决。 2.聚焦矛盾——抓突破 为什么学生总“执着”认为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一方面,这是因为小学生对“对称性”还是以直观感性认识为主,在他们的脑海中往往认为对称轴两边的图形肯定是完全一样的,形成一种错觉——只要完全一样就一定可以完全重合;另一方面,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看起来很完美,心里认定是轴对称图形,就想方设法也要把两侧的图形变成完全重合。当学生的思维进退两难时,为了打破僵局,我利用“矛盾”进行催化,引导他们比较剪拼前后的两个图形,发现剪开再拼就不是原来的图形,辨析明理,排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有效凸显概念的本质,使学生深刻品味概念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适当延伸——促建构 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无限的。我们知道,轴对称性不是图形对称中的唯一一类,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中心对称。于是,我顺着学路调整教学,向学生适时介绍中心对称图形,从而明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就要对折,而对折时要把一边的图形沿着折痕——“轴”翻转180°,理解轴对称图形命名的道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帮助他们深刻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总之,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我们不能忽略概念的建构者——学生。我们要跳出“师讲生听”的狭隘框框,让呆板的概念教学动起来。最后,通过适当延伸,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建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责编 杜 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1e06ca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