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诗歌赏析

时间:2022-03-19 07:29: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4、《使至塞上》赏析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歌词赏析

首联,“欲问边”交代了作者“使至塞上”要完成的使命,“单车”说明此行是轻车简从,联系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是孤独上路,也不难体会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属国过居延”,可知行程遥远。“单车”“过居延”途中的艰难、苦闷可想而知。诗歌开头以叙事起笔,却于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点明了题目。

颔联,紧承首联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此处却比喻一个奉命出使的朝廷大臣,让人自然想到首联中的“单车欲问边”,作者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可见一斑。“归雁”,表明时值春天,南飞的大雁正成群结队飞回故土,诗人却要远离京都孤身前往遥远的边塞,孤寂之感油然涌上心头。两个喻体,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衬托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形象贴切,生动传神。

颈联,描写边塞之景。沙漠、烽烟、黄河、落日,是边塞特有的景观。写沙漠,以一个“大”字简洁却又贴切,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让读者不禁放眼瞭望,所见尽是漫漫黄沙,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圆硕、金黄的落日依偎着黄河,正在渐渐下沉,落日的余辉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也给长途跋涉而来的作者的心灵一些慰藉。整个画面意境雄浑壮美,撼人心魄,人在景中,不能不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神奇,难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奇观”。我想,诗人此时此刻,也许会感慨不虚此行,身处繁华的京都,虽有安逸的生活,却哪能一见这大自然的奇观!但是,偶尔一见为美景感叹,边塞荒漠,毕竟太过苍凉,长期坚守在此地的守边将士,又如何忍受这里的凄凉?再联想到这一路上的孤独行走的颠沛流离孤寂之感还会如一缕青烟在心头萦绕。这一联作者写途中所见,暗含所感。此联对边塞奇景的描绘,正应了“诗中有画”一说。


尾联,没有平常律诗结局的抒情,却是平淡的叙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一联,照应了首联的“欲问边”,说明作者即将完成“问边”的使命。”“燕然”化用了东汉窦宪燕然勒功而返的典故,巧妙地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借侯骑之口说出“都护在燕然”,自然顺畅,包含了作者而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的敬意与赞扬。以事写情,点明题旨。

此诗叙事虚中有实,更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实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长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战争结束的一种平静气氛。从行文角度看,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发内心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a2af877f1922791788e8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