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赏析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译文】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闺房屏障曲折迂回,掩映深幽,那就是我醉宿花丛之所在。现在要是能再有像当年那样的遇合,我就是到白头也一定不会想回来。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红袖:指代少女。梁简文帝《采莲赋》:素腕举,红袖长。这里指青楼中妓女之类。 翠屏:镶有翡翠的屏风。金屈曲:屏风的折叠处反射着金光。一说金屈曲是屏风上的金属环纽。 花丛:指代游冶处的艳丽境界。 花枝:比喻所钟爱的女子。 【创作背景】 根据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韦庄离开江南之后。这首词当是韦庄晚年的追忆之作,而写作地点则很可能是其晚年羁身之蜀地。 【赏析】 此词是对往事的回顾以及感慨。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如今是跟从前做对比的,意思是说:我现在才反而回想起江南的好处。却是反对之词,如今却忆四个字一笔勾销了当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再次突出他当时并没有认为江南好的意思。当时在江南,他并不以江南为快乐,他的心心意意都在那红楼别夜的中原,都在那劝我早归家的美人,所以对那风景如画的江南,垆边似月的酒女都并没产生丝毫的留恋。但等他离开了江南,反而却回忆起在江南那段生活的美好了。 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他说:我在并州做客已经十年了,不分日夜思念的是长安附近的咸阳,如今我渡过桑乾河来到更远的地方,回首并州,倒仿佛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韦庄所写的也是这种心理。他在江南思念着中原,离开江南到更远的蜀中,他又觉得在江南的生活也毕竟是快乐的,是值得怀念的了。 韦庄多数的词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不是靠形象,而是靠叙述的口吻,也就是用赋的笔法。可是他并不是不用形象,当时年少春衫薄中的春衫薄三字就是形象,写少年的光景之美好和可怀念。李商隐有过两句诗:庾郎最年少,芳草妒春袍。为陪衬庾郎的年少,用了春袍的质料的轻快和色泽的鲜明的形象,那使芳草都嫉妒的这样的明快充满活力的春袍,正是青年的形象。骑马倚斜桥,更是形象,怎样描写男青年的英武潇洒,西方文学作品里少女心目中的男青年形象就是所谓的白马王子,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白居易的诗:郎骑白马傍垂杨,妾折青梅倚短墙,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识君即断肠。这位中国青年骑的也是白马。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是写的这样的男女之间感情的遇合,一定要重视他们共同所写的这种遇合的传统,这种遇合都同时有一种共同的含意,就是要以最好的年华,最出人的才能,最好的面貌去得到这种可贵的遇合。 骑马倚斜桥是英武与潇洒的结合,骑马是英雄勇武的一面,倚斜桥是风流潇洒的一面,满楼红袖招是说满楼的女子都为之倾倒。韦庄的这两句词是说他当年何尝没有才华,何尝没有遇合,何尝没有人赏爱,然而他那时没有对满楼的红袖钟情。因为他第一句就写的是如今却忆江南乐,所以他所说的满楼红袖招都是反面的陪衬,意思是说:我当年有那样的年华、遇合、赏爱,但我没有看重这些,而这一切现在都过去了。至此为止,写的都是对江南往昔的回忆。 下半阕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二句,一则可能仍是写回忆中的情事,再则也可能是写今日之情事,有两种可能,也可以兼指。用翠金二字,意在写明环境之美。花丛在古人诗词中,不单是指自然界的花丛,广义的还指如花的女子,他说:我当年面对满楼红袖招都没有钟情,而现在要能再有像当时那样的遇合,此度见花枝,我便将要白头誓不归了。誓表示其态度之断然坚决。 白头誓不归这句与《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未老莫还乡是鲜明的对比,当年是说没有年老还可以暂时不回故乡,真正意思是说年老时一定要回乡。而如今白发苍苍却不但不会还乡,反而说誓不回乡了。韦庄是京兆杜陵人,而且也在洛阳住过,所以不管是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是他的故园和旧居所在,他现在由未老莫还乡变成白头誓不归,是因为他无家可回,无国可归了,唐朝已经完全灭亡了。韦庄留在蜀中,王建曾一度驰檄四方,欲联合讨伐朱温,从而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对于唐朝灭亡这样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韦庄不可能没有受到震动。 当年在江南时说未老莫还乡,是因为长安还有希望收复,回乡的希望依然存在,但在他留寓蜀中时,唐朝已经彻底灭亡了,回乡的希望荡然无存,所以他才决然的说白头誓不归,口气极为决断,含义则极为沉痛。着一誓字,无比坚决,以斩尽杀绝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这正是韦庄词的特色。 【简介】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c49fe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