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夜书所见》。“夜书”,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夜晚。诗的内容,写的是作者看见的东西。 这首诗讲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牵动思乡之情。 “萧萧”,用来形容风声。 “梧叶”,就是梧桐树叶。 “客情”,指的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夜色中看到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动”,拨弄的意思。 “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 “篱落”,指的是篱笆。 漂泊在外的诗人被身边的环境触动,情感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勾起了他内心的愁绪。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里的“客”,指的是作者叶绍翁本人,他远离故土独自漂泊在外,没有 归属感,这个“客”字,就说明了他的孤独。“客情”的“情”,指的是思乡之情。瑟瑟的秋风吹得梧桐树叶“哗啦哗啦”响个不停,原本安静的秋夜,突然变得不安静了,秋风不光吹得树叶摇摇晃晃,也吹动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游子之心。秋风凉,梧叶黄,江水冷,人孤独,这样的环境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就是一个“寒”字。“客情”是“寒”的。不仅秋天夜晚的天寒,此时此刻,远离故土的人,心也是寒的。 这样寒冷的秋夜,这样沉重的情绪,叶绍翁不能入眠,于是他静静站在江边,沉默着。忽然,不远处,一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诗的顺序是反的,按常理,应该是先看见灯火,再猜想是儿童在捉蛐蛐。但是作者故意给反着写了,这种前后倒置的句式,叫倒装句。 作者叶绍翁正被思乡之苦折磨得心情低落呢,看见这一点灯火,他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蹲在篱笆下,借着微弱的光亮,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找蛐蛐、捉蛐蛐,这场面多有趣啊。原本心烦的作者见到这样的情景,心情好了不少。这一点点灯火,不光给孩子们带去了光亮,也给作者的心里增添了一点儿温暖。可是短暂的欢乐过后,孤独的诗人又不开心了。因为孩子们捉蚰蚰的场面再次勾起了他的愁绪。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是关于童年的回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725a608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