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回声”的启示 导写(附:题意剖析及范文点拨) 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题意剖析] 从形式上看,考生对材料作文比较熟悉,题目不偏不怪,有利于学生审题,也有利于考出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至于一见到题就一筹莫展。 从内容上看,这个题目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个题目含有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要懂得回声的寓意--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你懂得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你,反之亦然。因此,在社会上、家族中、学校里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要学会善待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其次,还要注意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这句话给人的启迪是:不但人与人之间有回声般的关系,人与自然也是如此。这样,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考生就可以联想到,人要善待人,同时也要善待世界,善待自然,否则自然环境会同样作出它们相应的回声。有了这样的思路,文章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么,回声所涵盖的内容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优秀作文] “回声”的启示 刘奕 一次,一个不知回声为何物的小孩子,站在旷野里,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马上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连续几次 1 大叫,回声都以同样的话回答。于是他就对着山骂了起来,结果听到的都是同样的粗话。他回到家把这一切告诉了母亲。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啊!” 的确,世上许多事都是如此。现实世界中的“回声”,便是外界事物对人的行为活动的反馈。这个外界事物便包括了人、动植物,客观环境和整个世界。若人们对这些外界事物做出了友善、合理的行动,它们便也会对人作出和气、有益的反映;反之则会对人们作出不好的反映,甚至带来麻烦。 这一道理在人类社会表现得尤其突出。社会交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要想别人对你友善给你帮助,你首先就要对别人和气,为别人付出。不为别人付出,不对别人和气。而想与别人处理好关系是不现实的。我曾在《卡耐基成功之道》上看到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个公司的小职员平时总是埋怨自己怀才不遇,同事对他不友好,老板对他有偏见,整天板着脸孔,还常常发牢骚。后来经人介绍,他去了卡耐基的学习班。学习班的老师对他说:“只要平时多对人微笑,你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从那以后,他就经常对人微笑。于是渐渐的,他与同事这间的关系就融洽了许多,并且还获得了提升。就是这一个个不起眼的微笑,改变了这个人的一生。这是因为在每一个微笑之中,都表达了对他人的友善,于是他人对你自然也和气了起来。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回声”。 现实生活中的“回声”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中,而且还表现在自然界中。许多人很怕也很讨厌蛇,因为蛇时常咬人。其实蛇每次咬人,都是因为人类侵犯了它们的领地或是威胁到了它们及它们后代的安全,才会对人予以攻击的。若人类尊重它们,对它们友好,它自然也不会对人攻击。在自然界中,人类还常为了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等。这些都危及了自然界的平衡,于是造成了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回声”。 现实生活中的“回声”如同一面镜子,它清楚地反映了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并反作用于人。所以善待外界事物,将会换来对自己有益的“回声”。 [看高手怎样写] □ 整体构思。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深入开掘,层层递进,联系实际大做文章。第二段承上启下后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两个自然段来谈,最后一段回扣材料收口。 1 □ 创意。如果只讲人与人之间有回声般的关系,文章也可能出彩,但几率不会太高。深钻深探,想到人与自然也是如此,就别有洞天了。 □ 语言。朴实流畅,注意了段与段的衔接。结尾一段运用比喻,增加了说理的形象性。 [你怎样成为高手] □ 详略处理有艺术。本文主要用事实说话,而对所举事例作者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卡耐基成功之道》上的那则故事最详,其次是蛇与人关系的事例,其余的都是列举。这种处理材料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 □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文章写到了滥伐森林,围湖造田等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也提到了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果现在来写,还可以说说“沙尘暴”。只有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生活,写作时才会有用不完的材料。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87ccb53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