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随感 作者:程金礼 鞠秋燕 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5期 内容摘要: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写得古朴苍凉,素淡感伤,落寞凄凉,含蕴丰厚。本文主要讨论了此诗千百年来为人喜爱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古朴素淡 精神家园 隐逸 刘长卿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名篇佳作,历来为人所喜爱。这主要是缘于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古朴、落寞、荒凉、旷远的诗意境界,阅读该诗,可从中体味到失意多味的人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体验。人生难能事事如意,而销蚀苦闷郁气,超越现实,获得心灵慰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契合了中国人这种潜在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与心理需求,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使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心灵的慰藉。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简单质朴,言约意丰。要想很好地品读这首诗,就要准确深入地解读这首诗中的意象,尤其是“柴门”意象。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笔下的“柴门”,才能体味诗歌那深刻丰厚的内涵。 一.柴门——古朴素淡的美学风格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是贫寒荒凉的标志,作者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古朴苍凉;“柴门”也是朴素而简陋生活的写照。这里“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等一系列意象,展现的低矮茅舍,在寒冬黄昏中更显得简陋、沧桑、荒凉,但又显示出其古拙、朴质素淡的和谐之美,充满自然本色,散发着原始的真美。古朴素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方面追求现实世界的繁华美景、美味享受;一方面,又在艺术世界里返归原始的简单质朴,欣赏古拙淡雅朴素之美。“柴门”,最能体现这种质朴简陋素雅之美。在作者的笔下,“柴门”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远山天寒的柴门,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若隐若现,浸透着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古朴苍凉,画中有诗,画中有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凄惆怅感伤情怀,但凄凉里有几分心安自得,感伤里也有些许愉悦,虽然伤感,但很优美。 二.柴门——家园的象征 柴门的真正意义在这里是守护,是对家园的守护,对宁静的守护,也是对诗意的守护,心灵的守护。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黄昏,天寒地冻,孤独前行的诗人,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来到了柴门前。这里的门,有丰厚的意蕴:一是家园的象征。它牵系着远行者的归来,是诗人羁旅之时暂得的寓所,躲避着风雪,获得温馨与安宁;二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它呼唤着飘零异乡、历尽艰辛、饱经沧桑的诗人回归诗意家园(精神家园)躲避世间风雨。这蕴含着作者羁旅他乡,漂泊无依,心灵疲惫,渴望超越现实,追求心灵宁静,追寻心灵家园,获得心灵的回归、精神的超脱。“柴门”一扇,隔开了两个世界,门里是家园,是温馨,是呵护,是暖意融融,是爱意绵绵;门外是荒野,是风雪,是坎坷,是冷风飕飕,是雪花飘飘。柴门,温暖着“夜归人”疲惫的心灵。所以柴门大多在深山野岭,人烟稀少的地方,行人经过漫长的旅途,疲惫不堪,远远地看到柴门,内心就会漾起无比的幸福之感,他从“柴门”这里看到的是亲切温馨。这里的风雪夜也有象征意蕴。一方面是写实,作者刘长卿一生坎坷,宦海沉浮。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羁旅他乡。那宦游漂泊、孤独天涯之感此诗展露无遗,陈邦炎赏析此诗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9231918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