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书蕉(书法家) 怀素早年苦于无钱买纸,曾将一个漆盘和一块方形木板专门用来练字,随着岁月的流逝,木板和漆盘都被写穿了底,写秃了的笔头堆积起来,就像当年智永禅师的“秃笔冢”,垒得犹如小山一般。 后来,他又效法古人在芭蕉叶上题诗的办法,在寺后空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以叶代纸,日夜练习不辍。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硕大的芭蕉撑起了无数把绿伞,覆盖了怀素居住的小屋,为他留下了一个充满绿意的宁静空间,怀素就在这绿色的天地里坐禅习字,神游书法艺术的王国。 他还给小屋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绿天庵。绿天庵中刻苦的学书生涯,为怀素日后超凡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芭蕉叶滑润的、不易着墨的特点,促成了怀素后来那种灵动疾速、忽断忽连、乍干乍湿的笔触和点画。 学书其实和学禅一样,成功与否,就看“悟”的效果如何。 犹如禅僧的参话头,未能参破之时,只觉得浑浑噩噩,昏天黑地,饭也不知香,睡也不识甜。此时,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令人大彻大悟的契机往往就出现了。 【读史明理】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包括学习其他东西,仅凭勤奋和书写材料触发的那一点点灵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狂草来说,笔法和结构全无定式可言,每一次创作,每一个字的笔法和结构都必须根据特定瞬间中笔、墨、纸的条件,根据周围已经完成的结构形态见机行事。 【知识链接】 怀素(737~799年),史称“草圣”,唐代杰出书法家。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0322b166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