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 ———以《千手观音》为例 舞蹈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感情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书法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中国古典舞,是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一)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遵循古典舞的规律,古典舞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高超的技巧。但是它也有独特的一面,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术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中国古典舞主要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圆形的艺术”——无论是建立于五十年代初第一套规范化的中国古典舞基础教材中的八个手位和新敦煌学派的“反弹琵琶”,还是中国古典舞神韵教材中的“云肩转腰”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圆”。所以,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 “形神兼备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行神兼备”。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相互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刚柔相济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跌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并以刚柔相济、具有韧性著称。 (二)《千手观音》的艺术表现与内涵: 这段堪称古典舞的舞蹈,以圆开头,以圆结尾。圆形的“莲花台”,有弧度的拱门,都在渲染着古典舞的氛围。古典韵味的乐曲让人如闻佛界的梵音,圣洁灵动的舞姿让人如见观音的宝像。当《千手观音》组出“盛世开屏”的画面,千只纤手曼颤,千只慧眼闪烁之时;当舞者用优美的身段和婀娜的体态表现无声世界的韵律与美感,用端庄的容貌和天使的微笑透出心灵窗户的祥和与美德。便是所说的“深韵”的表达,美的享受。这支舞感动人心之处,舞者皆是聋哑人士,无法感觉声音的律动,却排除万难,通过千万次练习,直到身体产生记忆。这舞得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他们的心。 《千手观音》的成功离不开舞蹈本身传达或者演绎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华美的内涵。从这支舞蹈中,看到了东方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中华元典之美,那种温文尔雅,柔美万象,经纬天地,博爱人间的真善美。此舞的编导张继刚曾说过:“不要让别人因为同情心儿肯定你,而是用美去打动观众。”《千手观音》虽取材民俗,却与一些以通俗为名而媚俗,庸俗的作品不同,使带有衍生迷信色彩的观音民俗,脱胎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大雅,从而超出艺术的范畴,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三)我的感受及启示: 《千手观音》中的聋哑姑娘们之所以能把千手观音表演得如此成功完美,除了他们自强不息努力进取外,更重的是他们对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领会,他们以美仑美奂的艺术表现,把观音菩萨慈悲善良,纯粹圣洁普度众生的精神内涵,向观众传递了向善向美的信息,为当代社会保留一点善良的美,纯真的美。 其次,从《千手观音》的舞蹈中,我深深地被当中的聋哑舞蹈演员那乐观,坚持,专注的精神而感动。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蹈本已是难度极高的艺术,再加上表演者身体上的缺陷,可见这美丽动人的《千手观音》背后,隐藏了他们多少艰辛的付出。他们虽听不到音乐,却坚持舞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心中谱出舞蹈的音乐,坚毅地展示他们创造的奇迹。或许在他们生命中有一些遗憾,但他们积极面对,心存美好。即使过程艰苦了点,但只要努力,一样会有优秀的成果。大概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生命中没有歌,自己在心中谱写属于自己的歌,以之来支撑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存希望,坚定地努力,总能登上那耀眼的舞台,以最傲人的姿态去展示给众人自己最美丽的一面。正如汪国真所说的:“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四)对《舞蹈鉴赏》课的想法及建议: 经过学习了半个学期的《舞蹈鉴赏》课,我们欣赏了关于中国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国标舞等各式各样的优美舞蹈,使我对舞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舞蹈,是人体反应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学习了《舞蹈鉴赏》,我虽不能说对舞蹈已有深入的了解,但至少我学会了用心去欣赏舞蹈,以往对舞蹈的欣赏只停留在对舞者的外貌和高难度动作的观赏,如今我欣赏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服装,音乐,更是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去读懂一段舞蹈里的故事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我开始体会到一个舞者的辛酸与坚持,我佩服他们的毅力与坚持梦想的灵魂。 学习了《舞蹈鉴赏》这门课,我收获甚多。但唯一遗憾是对现代舞和街舞的介绍甚少。假若能够对街舞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大概会使各舞种的介绍更加全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afda68f7f1922791788e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