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文本解读一

时间:2022-07-20 09:11: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灯笼》文本解读

来源网络

第一单元导语: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应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灯笼,尤其是燃烛火的,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讲,是难得一见了。此外,灯笼的作用,在他们的认知中也仅限于春节的各种节庆,那种深夜提着灯笼赶路的体验更不会有。八上开课正是九月后,可让学生做小桔灯体会下那种昏黄、摇曳、静谧的光影。

所以,读者需知晓,作者对灯笼的体验,更多是来自日常生活中,这是作者幼年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在此篇散文中,作者由日常中的灯笼延伸出去,结合了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将日常的灯笼构建为一种象征,如同诗中的意象,将抽象的传统思想用那昏黄、摇曳、静谧的光影呈现出来。

开篇写“火——烛火”,那是灯笼之魂。烛火对小孩子的吸引力必然联想到飞蛾,但也不到“焚身”的地步,作者采用了一个复杂的多重构句式完成了一次隐喻:“虽不像…却…”是隐喻的主体,剔除了隐喻的片面部分“焚身”,留下的是程度极高的“爱光明”;第二重隐喻是将“爱光明”隐喻为“天性”,并用一实例(第二句)论证具化。所以,前两句的关系更为紧密。其语料如下: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后两句则是就“焚身”而来的“火火烛烛的危险”的体验,这两句是个转折句“尽管…但…”,转折有两处:孩子和大人,但将孩子的部分前置了,作为与前两句的承接。这种对句式巧妙的应用是“段意大于句意”的压制所致,整段因此灵动起来。语料如下: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第一段是常理(传统,或心理学中的集体无意识)则下一段就聚焦到个人“我”的内视角。先承接“喜欢亮光”,用“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


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将焦点集中到“灯笼”,从而引出主题。

此句的细节极多,词简且意繁,用“活活的”是与夜晚光亮的“静谧”比较,虽“静谧”一词未出现,但“活活的”在比较中突显,已将其对立的“静谧”埋伏其中。用“支”而非“只”,是突显“挑”的动作,灯笼的提手是细长细长的。

焦点转到灯笼,且包含了“静谧”之意,自然“提到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昏黄、摇曳、静谧的光影,激发出那光影中的回忆:夜行路上远处、近处的声音和图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c656ad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