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的介绍: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甲骨文“旅”字的变形与方形的印鉴外轮廓,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发展“根”与“植”的关系,为“中国旅游日”注入了更加鲜明的文化色彩,在延续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视觉意象,符合现代人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体现了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变形的“旅”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旅游场景: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这有着强烈的具象化意义和象征,突显了“中国旅游日”的主旨与核心,引导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旅游,体现了“中国旅游日”的号召力、影响力。同时,变形的甲骨文“旅”字暗含了“5.19”这组数字,进一步强调了“中国旅游日”的日期,让“中国旅游日”更加深入人心。 但我认为用“游”字更能体现旅游本身的含义,理由如下: 1、 根据1946年出版的《辞源》解释,“遊”(今同“游”)①遨游也,《尚书》“罔游于逸”;②乐也,亦豫也。《孟子》“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③游观之所也。《礼记》“膳饮从于游可也”。该辞源中“游戏”条解释:玩物适情之事也。 2、 甲骨文“游”,甲骨文 像飘扬的旗帜 下面有小孩 ,似在玩耍嬉戏 状。另有一说: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 3、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游为“旌旗之流”,又作汓,意为“浮行于水”,均指某种得心应手、适意自得、与环境与天地融为一体的高妙状态。 4、 游又有追求精神自由,营造人生的超拔境界的意思。例如庄子的逍遥游。 再看“旅”字: 1、《辞源》解释,①军之五百人为旅。《左传》“有众一旅”;②兵队之通称。《尚书》“班师振旅”;③旅客也。《易经》“商旅不行”;④众也。《礼》“大夫特,士旅之”。 该《辞源》解释“旅行”条:犹言出行,言为旅客远行也。 2、甲骨文 (旗帜) (从,追随),表示士兵们追随在飘扬的战旗下。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旅字反映的是旅游的一种形式,如团体旅游,或者说是我国当下较为主流的一种旅游方式,但是绝不能涵盖所有旅游形式;“游”字比“旅”字更能体现出旅游的本意,人们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摆脱单调枯燥的生活,获得心灵的愉悦和自由,由此可见游字比旅字更加适合作为中国旅游日的标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bdc6246be1e650e52ea99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