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我,也曾和美国教授全英文面试时,飙起了中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我,也曾和美国教授全英文面试时,飙起了中文 基本背景 上海某985生物相关交叉专业 GPA:88/100 T: 103 G: 322 申请结果:Harvard DS MS,UCLA BioE PhD,Dartmouth MSCS (75% Scholarship), Cornell Tech MSIS, NYU Courant MSCS, UCSD ECE MLDS MS,USC CS37等 写在前面 回望我的申请季,焦虑和大喜大悲穿插其中。截止到最后一份申请提交的时间,我考了三次托福,五次GRE,参与了数个科研项目却没有任何文章,求而不得的日子让我难受,但最后看来努力并没有白费,又或者说是申请本来就没有那么看重英语成绩和文章发表(推荐信>文章>=GPA>>>英语,而有些方向本科生就是一般没文章的),让我侥幸获得了申请的项目里面最喜欢的几个的青睐。 关于出国 出国本是从小的梦想,但是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安于现状不想折腾,害怕失败也是一个原因。但随着对本专业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对本专业不是那么感冒,那时候觉得国内跨专业保研太难了(实际上后来发现似乎没有那么难,只是那时候身边缺少例子),在大二暑假进行了海外暑期交换后,我做出了出国转专业读CS的决定。之后我便开始逛各个论坛,搜集信息,那个时候的我背景平平,觉得转专业能申请中到一个美国TOP30就很满足,看了不少新加坡香港法国的项目,也把保底校选到了TOP100开外。后来通过GPA的进一步提升&相关课程选修,比赛,暑研,实习等,把自己的背景变得更有竞争力了。 暑研 我的暑研申请是以UCLA-CSST开始的,一开始我却小白到不知道还有UCLA-CSST这个有名的项目。某天在做实验的间隙,学校海外交流群突然有人问当天下午的CSST学长分享时间地点,于是做完实验后我飞奔过去,赶上了最后的相互交流环节。为了申请CSST,我写了我的第一份糟糕的PS和CV,因为也确实对自己的背景不自信,材料的措辞各种不自信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时候我在世毕盟的mentor(斯坦福AI PhD)一直安慰我说觉得我的背景很好了,也很快地给我提供反馈和修改建议,最后收到进入二轮面试的消息时真的非常惊喜(因为我按照UCLA的算法在申请里填的GPA非常低,之前又听说这个项目特别GPA控,所以没有抱什么希望) 按照往年,CSST的二轮面试应该安排在一月,但是我们学校那年推迟到了三月。一月底失学的焦虑再次来袭,我开始自己海套暑研。开始的十几天毫无回音,不过坚持总是会有收获,后来也开始慢慢面试多了起来,也找到了更match并且更想去的组。之后CSST二轮面试挂了,收到拒信的当天也拿到了哈佛的暑研正式邀请信,暑研申请就结束了。我觉得我CSST面试挂了有几点原因:一是自己已倾向其他组没有好好准备,二是自己的硬实力GPA并不够top,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的口语很差,面试表达很多东西没有表达清楚甚至飙起了中文,这个缺点也一直影响着我后面的暑期科研进行以及申请面试,所以大家一定一定练好口语。 选校 因为是转专业,所以我十分看重项目的转专业友好度和陆本友好度,也会经常找学长学姐问他们那一届有没有录取转专业的人,总体陆本占比多少,陆本录取的背景etc。结合自己的背景,我主要申请了CS MS, ECE MS, DS MS, Bio-X PhD 四大方向,ECE和DS基本对转专业都比较友好,但CS有些项目就不是那么友好,尤其一旦有科班大军申请。至于陆本友好度,我当初调查Upenn& Stanford的CS和Harvard CSE/DS都陆本录取较少,还有一些学校的CS MS只给本校的学生读,这些都是要综合考量的方面。 英语&申请 我一直到12.15(10+个申请ddl)前都还在赶科研项目,因为要边上课边做科研边找实习,我的英语标化考试几乎没有花太多心思准备,最后的结果也很差。我在暑研前各考了一次GT,均是刚刚过线的水平,在暑研期间考了一次T和两次G(导致也没有全心全意暑研…),在回国后又考了一次T和两次G,最后一次G在十一月底(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了,GRE一年只能考五次),考完后在杭州,边坐着公交边流泪,难过于英语总是考不出,难过于唾手可得的文章没有了,难过于那么多的求而不得。后来也就依然拿着不到105/325的GT申请了,看起来英语也没有起太大的劣势,最后SDE实习也找到了,文章在来年三月也终于投了,没有完美的背景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录取。有时候回想2019年底那些灰暗的日子,那些执着于在各个方面力求完美却无法达到的日子,会觉得当时的自己有些好笑,但谁在申请季不想做到万无一失呢? 运气也在我的申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没有TOP1%,TOP5%的GPA,但排在我前面的大佬们都不申请我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内卷;虽然CS/DS方面竞争很激烈,但我复合交叉的背景(EECS及其和Bio交叉的多个实验室经历)又避免了直接的竞争。也很幸运地遇到了很多nice的人,在这一路上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总结下来:对于硕士申请而言,GPA很重要;对于博士申请而言,connection,推荐信,方向match很重要(对于内卷的方向GPA也很重要,不然可能会被前面的大神全方位碾压);科研、实习要尽早做,做得好这些可以弥补GPA的劣势;GT最好在大三暑假前考完,最好集中时间冲刺一次过;博士申请要多套磁,不要偷懒。 关于世毕盟 我本来是打算DIY的,但大三上时的课业与科研太重,后来在UCLA CSST截止时间快到的时候,觉得自己一个人太累了做不到,问了一些学长学姐后,我在CSST截止前一周的周末,骑自行车来到了世毕盟的办公室签下了半DIY合同。 其实一开始挺忐忑的,尤其是我的第一个mentor是非常senior的MIT EECS PhD,比较忙所以回复有些慢。后来我跟培训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后,迅速给我换了Stanford AI PhD的mentor,新的mentor非常开朗也反馈很快,给了我很多关于规划、材料、面试等方面很有用的建议,所以我觉得和中介的沟通非常重要,不然可能会像我最开始一样觉得郁闷,最后说不定双方都不愉快。培训师即使在放假的时候也是有求必应,经常会回答我的一些很琐碎的问题,一些时间节点的提醒也对我这个拖延症患者起到了敦促的作用,很感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c643402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