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和

时间:2023-02-24 12:2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周易中“和”的思想

内容摘要《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其最早发祥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起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易经阴阳学说及整个和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哲学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为一种思维定势。《易经》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容道家、阴阳家。其阴阳和谐思维代表了我国传统哲学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苦不堪言。中医阴阳学说中,中正平和则人健康;反之,人必患疾。

关键词:《易经》 阴阳 天人合一 中正平和 和谐

正文:唐宋之后的易学研究,又建立了一个新的“三易”观念,也是说明秦汉以后以至现代的易学内涵“理、象、树”的三个要点。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说,“理”便是类似于哲学思想的范围,它是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的原理。“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数”是由现象界中形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由引而知人事与万物的前因后果。

精与汽也,聚则合一,散则分二,二汽阴阳;一体分二,阴阳二性,二汽量比,比例恒变,渐升量大,渐降量小,大不及一,小不为零;量变性变,量大性显,量小性隐;性显明现,性隐暗藏;现则物明,藏则物暗。故,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升渐大者,升浮渐散,散渐布寓,终极势消;降渐小者,降沉渐聚,聚渐蓄根,终极势盛。然,物极必反!根盛势极,根势渐长,长渐升散,散升布寓;寓衰势极,寓势渐消,消渐降聚,聚降蓄根。一体之内,阴显阳隐,互根互寓,显隐性易,互易互化,恒运无休。故,精汽互动,阴消阳长,阴进阳退,阳杀阴藏,和谐平衡。

《易经》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构成,基础是阴阳。阴与阳互相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虽然看起来乾卦只有阳爻,坤卦只有阴爻,但阴中有阳,阳中含阴,阴阳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化生万物。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是《易经》整体观的社会学基础。《易经》中庸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以为人又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载成天地之道,辅相成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载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易经》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样;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体现,《易经》支持大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说法。阴阳、刚柔、仁义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其中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易经》认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谐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易经》强调天地之家是互

1


相协调、互相共存的,“雷以动之,风一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德合无疆”意思就是与天地合德的达到才是无限的。“易与天地准”还是说天人合一。《易经》还强调元、亨、利、贞。元者,大也,始也,仁也,善也。亨者,通也,美也,礼也。利者,和也,平也,以也,贞者,正也,真也。

《周易·乾卦·文言》中说:“龙德而正中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得博而化”庸者,中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是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有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度”。克己复礼也罢,“飞龙在天”也罢,都不能过分。克己复礼过分,有违“和”“飞龙在天”已过度,则必有“亢龙有悔”。阴阳和谐是《易经》整体和谐的哲学基础。《易经》无论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都在体现阴阳相依、互根互补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的统一。太极图的阴阳合抱就是通过阴阳的和谐来体现整体的和谐,反映天下的事物都应该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互根互补中求生存、求发展,自然界如此,社会亦是如此。自古华夏人就追求中正平和,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小说结局。阴阳和谐在《易经》中称为阴阳合德,包括刚柔并济,动静相兼。《易经》的卦象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易经》指出天为阳,地为阴,当天地中阴阳互调时就出现了风雷等气候现象。都是维持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一个和的位置。中医学阴阳理论源于《易经》的阴阳理论。其中指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人身无疾之时阴阳是平衡的,平和的,但是当阴气重于阳气或者阳气重于阴气之时人就会患疾。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家庭的和谐依然与《易经》相关。《易经》是三纲五常的来源,古人以为,一个家庭要和谐必须遵从三纲五常。《易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时偕行”,不违背自然才能走上大道。

佛家有句真言,善有善报,追求的就是和,平和。佛家倡导,人生在世要多积德行善;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都是“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高亨:《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年版 3 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4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百度百科——《易经》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d64de3e580216fc700afd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