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游记游览壶公山

时间:2024-02-19 18:42: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游览壶公山



壶公山,主峰高达7115米,因屹立在莆田南北两洋土地上,所以人们多以壶公山和木兰溪为莆田市的代名词,“壶兰雄邑”之雅称。其山虽不高,但气势雄伟,具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美,大大丰富了莆田人民的文化生活。

据说壶公山上古时有海蟹洞、海蛎石;山麓有海滩,盛产梭子蟹、跳鱼等。北宋进士柯应东《游壶山》诗中有“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蠔带石,穴中时有蟹寻湫”之句。由于沧海桑田,诗中所说的“蠔”和“蟹”,早已不见,但在海拔5米处的青垞村一带,仍可找到成片的贝壳层,粘有海蛎壳的花岗岩,以及宋瓷片、古船板等物,表明古代这里是海,传说台湾与大陆原来联在一块,以后“沉七洲,浮莆田”,同时也浮了台湾岛。这些都是研究莆田历史文化变化发展的佐证。

壶公山有八面,八面所见,姿态不一。从城区了望,宛如日本的富士山;从海上远眺,则顶圆如冠盖。正如明代邑人黄仲昭描写壶公山时所云:“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郡治正对之山。形方锐如圭首,峙立如展屏,秀特端重,盖郡之镇山也。”有山则有寺,有寺则有名胜古迹。旧时山上的寺庙有十八院、三十六岩,至今仍有凌云殿、白云寺、名山宫等古迹。以凌运殿最为有名,该殿始建于宋仁宗正佑年间,距今八百多年,建筑颇为壮观,庙宇依山而建,周围奇花异草点缀其间,长松古樟,风景幽雅,凉风习习,实属避暑游览胜地。每逢凌云


殿玉皇至尊庆诞之期,除了所在附近民众外,还有福清、惠安、甚至远及新加坡等地数以万计的信徒前来潮拜观光。其他名胜有天池、穴、虾洞、仙井、虎印石、凤泽洞、桃花峪等,尤以蟹井更奇,它在高山之上,井泉从来不涸,还能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涨落。这是研究莆田地质、水文的实物。山上还有郑露墓、陈文龙叔侄衣冠墓以及许多古石刻等。宋陆秀夫《宿白云院》诗云:“松花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诗中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秀丽景色。

“壶公致雨”乃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壶公山是濒临海洋的独立高峰,故对气象的变化极为敏感,莆田人自古至今视它为占验晴雨的天然气象台,有利于农业生产。夏收农忙季节,大人忙着田间劳动,看晒谷场任务由老人小孩承担,只要一发现壶公山乌云压顶,肯定会“下西北雨”,即下雷阵雨,只要有人叫一声,一呼百应,所有晒谷场立即骚动起来,扫的扫,耙的耙,赶紧把谷子装进麻袋或箩筐,清场一完,往往“西北雨”即噼里啪啦落下来,十分灵验,这大约就是“壶公致雨”的典故了。

登上山顶,天高风急,傲然挺立的马尾松随风摇曳,发出阵阵松涛声。站立顶峰,极目远眺,莆阳大地锦绣山河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北面,九华山、尖山寨、囊山象青黛色的屏障围护着南北洋平原,东西南面,在一马平川的绿色田野的尽头,是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近处,从仙游的戴云山脉发源的木兰溪,象一条银色的飘带,飘飘洒洒穿过兴化大地,在壶公山下闪闪发光,哺育着两岸绿色的龙眼、荔枝、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024d68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