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小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叫做“看图猜故事”。同学们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画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课件展示故事图片 生依次猜出《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2、复习寓言定义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这四个我们学过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那大家还记得这四个故事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吗? 生:寓言。 师:那什么叫寓言呢? 师指名生回答,并明确寓言的定义:“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 3、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知晓一个新的人生道理。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猜猜这个人在干什么? 师出示图片,生思考并回答。 师释题:掩:遮住、捂住;盗:偷。 师;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呢?他成功了吗?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一起到课文里找找看吧! 二、 初读课文 1、 师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课文。 2、 听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句话写了题目的意思? 师读课文,生听读并思考。 三、 深入分析 1、生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去偷别人的铃铛呢?在文 章中找出来。 指名生回答: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2思考:他知道偷铃铛的后果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请画出来 。 生回答: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 “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明明知道什么?“发觉”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明确:“明明知道”是很清楚明白的知道。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发觉”是指被人发现。 4、 思考:“丁零丁零”是什么词? 生:拟声词,表示铃铛响的声音 5、 思考:碰和响之间是什么关系?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关联词说说。 生:条件关系 ,只要······就······· 6、用“只要······就······”说话。 7、思考: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会被发觉,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 生:可是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8、思考: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想好了办法他是怎样做的呢?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9、那他偷到了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用原文回答 10、师出示问题:1,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2,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3,明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生思考并回答:1,他掩住的是自己的耳朵,他自己听不见了但是别人还能听见。2,知道,“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自己。 师小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四、揭示道理 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可自作聪明。切不可“自欺欺人”。 五、联系生活 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人和事呢? 生举例。 六、拓展训练 师:学了这么多寓言故事,同学们也了解了它们各自的寓意,那我们就试着来活学活用吧! 师出示题目,生回答 七、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掩耳盗铃》,明白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不能够自欺欺人,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个道理铭记于心,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高素质小学生。最后就让我们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生齐读课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48b5a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