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窗外的雨,正淅沥地下着。空气很闷,许是黄梅了吧。想通通风,走到窗前,一颗小水珠正从玻璃上滑落,与其余的小水珠融合,成了一颗大水珠,却又很快消逝了。但,那颗大水珠,又是否记得它来时走过的路呢?或者说,剩余的那些小水珠,又是否记得它呢?不得而知。 隔壁房间有声响传来,略微一听,原来是父亲在与奶奶通话,大概是今年清明的事。我站在日历前一张张地翻着,哦,果然是。清明近了。 雨帘前听雨,雨声却渐模糊。 我认识清明早于过清明。 五岁那年,中班。 连绵不断的微雨,是清明的前兆,却引的生性好动的我们“郁郁寡欢“。我们向那玻璃之外的阴郁世界张望着,眺望着,望眼欲穿。是那从教二十余年的男幼师平息了这躁动。 “你们知道,什么日子要到了吗?“ 那浑厚有力的声音惹的我们纷纷转过头,但神态却又与刚才无二。 老师没有立即回答,好像等着什么。 “我知道,是清明!“ “对了!“老师带着一丝惊喜,更多的则是平静,“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清明吗? 我们面面相觑,却无人知晓,于是便又看回老师,心里也多了一点崇拜。 见我们不作声,老师终于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起来。什么“清明节的来历“咧, 什么“清明节的时间“咧,什么“清明的习俗“咧,都悉数流出。也就因此讲到了农历,诗句之类的事物。他在上面讲的是行云流水,唾沫横飞,我们在下面听的是云里雾里,但又津津乐道——现在想想,不过是因为那时都百无聊赖吧。总之,是一个愿意讲,一些愿意听。并且,又能了解些许知识,何乐不为呢?时间过的很快,放学的钟声敲响了,老师的话也正好讲完。但临了要出校时,他却忽然想到了什么,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知道,清明前一天,还有个叫寒食的日子吗?等明年清明前,我就给你们讲。”说完,他淡然一笑 。 但没过几个月,那位老师就不见了,寒食的约定也在那阵阵细雨之中被渐渐洗却。等到第二年清明时,却一个人也想不起来这件事了。有人说,他去医院治疗了,现在回想,大概是的。走的前几天,课上的他经常讲着讲着,鼻子就流血了,搞得我们后退连连,但他却将血拭去,向我们打趣道:“这是老师的番茄酱!“但得了什么病,现今又怎样,我到现在都无从得知。他教的的最后一天,内容是早已忘了,但我仍记得他语重心长而又满怀期待地同我们告别:“以后啊,你们长大成人,不要忘了老师我哦!“那时我还不懂,原来,这是他临终的告别。 十岁那年,我三年级。 一日,正上着课,突然就被班主任叫了出去,“先跟你爸爸回去吧,假已经请好了。“向门口一看,父亲在门口正来回踱步,时而望天,又时而低头,又向我的班级张望,看见我了。于是他开始向我招手,于是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走向父亲,连书包都未曾记得。 接着,便是汽车,汽车完了,就是高铁,路上无聊的令我疲惫,醒来时我已在老家门口,但父亲却牵着我,快步走进了小爷爷家。坐在前院的小奶奶看到我们,马上抹了抹脸,也许是泪吧,招呼着我进去,而父亲则在外攀谈。 房间很昏暗,仔细看才能发现电视机前卧床的小爷爷。其时他已瘦的不成样子,颧骨从脸颊上突出,而脸颊却向内凹,也因此,双眼显得很大。不知是不是环境的原因,整张脸还很黑,毫无半点气色。他看了我一两秒才缓过神来,脸上浮现了一丝无力的笑,“小孙子来了。“声音也早已细的不行。我看见他伸出那瘦骨嶙峋的手,想要支撑着坐起,却以失败告终,他开始有点喘了,本想用手把床头柜的遥控器给我,最终却只能向它努努嘴,“自己拿去调吧,孙儿。小爷爷我有点累啦。“我刚看了没多久,小爷爷就睡着了。他睡着时,十分安详,就像个婴儿一样。平常,小爷爷睡觉是打呼噜的,而今天却仅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了。我在心中感到疑惑:小爷爷躺床上这么累,也是因为无聊吗? 未曾想,那竟是与小爷爷的最后一面。 那年清明,我多去了一座坟。暗青色的碑面上,镌刻着我还未曾完全认识的字。我很迷茫:这又是谁的墓呢?还没等我开口,沉默不语的父亲却突然回答道:这是你小爷爷的墓。 我不敢相信,静静伫立在坟前,嘴里不住地呢喃道:“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呢,我没多久才和小爷爷一起看电视呢········我还亲眼看见小爷爷睡着了呢······“我已成了泪人。而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啊,却再也回不来了。 怎么不可能呢?那时,他已是肝癌晚期。 那一天的雨,连同清冷的风飘飘洒洒,我们的香与纸也因此灭了好几回,我静静站在一旁,默默地想:这是小爷爷想让我们多待会吧,毕竟,一年也就见这么一回;毕竟,在我们之前,他是无人祭拜的。 景色逐渐明朗起来,雨声也稀疏,甚至趋近于无了。隔壁房间的通话声也戛然而止。 “今年还是不回去了?“尽管早知道是答非所问,我还是抱有一点残存的希望。“嗯,儿子,你今年已经十五了,要中考了......““老爸,你知道清明节前一天,还有个叫寒食的日子吗?““什么寒食?我不知道·····儿子,你应该知道,中考······“ 也许,我们忘了很多。 现如今,每个人都在向前奔着,为了那幸福的未来,在成长之路上,许多事正在发生,更多的人又与我们聚聚散散。但当我们到达那成功的彼岸时,却发现许多事早已成为过往,许多人早已离去,许多习俗被尘封在那无人探寻的历史中。 明天与离开,哪一个先到来呢?或许,我们可以且惜身边人,且忆过去事。 至少,我都将记得,连同着清明前那刚刚消逝的水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fe5d44f26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