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节气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解析: 1、一九二九不出手: 一九二九冬至后天气比较冷, 手放在外面会太冷, 难以承受, 甚至会产生冻伤, 所以忍不住在口袋里, 这是 "不出手"。 2、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河里有厚厚、坚固的冰, 行人可以安然无恙地在河上行走。 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最寒冷的时候, 当五九六九天气开始逐渐升温, 柳枝种植的河流开始发芽, 一切逐渐恢复, 以消除冬季的抑郁症, 人们不禁看到柳树。 4、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七九当冰雪开始融化, 冻结的河流将慢慢解冻, 并听到水的杂音, 到八九温暖的天气, 燕子将从南方飞回筑巢, 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和无休止的循环。 5、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天气转暖,渐渐有了春水,天气一直比较暖和,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到处都是牛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而且还预示着一个新的希望和一个新的开始。 中国民间的一种节气,又叫“冬九九”,从冬至开始计数,称为“交九”,此后每9天为一个单位,叫做“九”,等过了9个“九”,加起来是81天,谓之“出九”,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根据古籍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存在了。梁代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文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逐渐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 古代取暖条件比较落后,对他们来说,寒冬对生存很大的威胁,人们希望它能很快过去,而且农耕社会,进入冬季后基本已经没有农活,所以古人慢慢发明“数九”的计时方式,同时还有一些消遣娱乐的活动,用以打发时间。 比如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九九歌”(即“九九消寒歌”),不止吟诵起来合辙 1 押韵,还形象地描述了从冬至到第二年春分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甚至农业上一些耕种规律都有所体现,如同北方很多地区流传的那样。 北方数九节气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拓展资料: 冬至这一天开始,传统的“数九”便开始计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 全国各地的数九歌 北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养花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遍地耕牛走。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里说的燕应指燕子而不是大雁) 湖南:一九二九,怀中抱手;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四九三十六,檐前胶蜡烛;五九四十五,家家打年鼓;六九五十四,春风如榨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看牛儿坐溃溃;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湖北:一九二九,夹裤换棉裤;三九四九,房中生火炉;五九六九,外面找不到路(下雪);七九八九,沿河插柳;九九八十一,行人路上把衣袒。 四川: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把衣宽;九九八十一,庄稼汉在田中立。 江西:一九二九,吃饭温手;三九四九,冻破椎臼;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访亲看友;九九八十一,农忙不休息。 浙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二十七,芽头如笔立;四九三十六,夜眠水上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七九六十三,破棉袄用扁担担;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福建:一九二九,伸不哩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客官把衣肩;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 云南:一九二九,相见不出手;三九四九,冰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一袒;八九七十二,扇扇撵热气;九九八十一,晒破脑头皮。 江苏: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走;五九六九,修滩挖 2 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户户把种浸;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又一九,扶着犁耧满地走。 一九二九,相唤不招手;三九二十七,凌丁出半壁;四九三十六,方才冻得熟;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跺屋茨;七九六十三,布纳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虼蚤出。 山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走路的君子把一袒;八九七十二,遍地是牛儿;九九八十一,屋里做饭院里吃。 河南:一九二九,不能伸手;三九四九,冰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56e219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