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全国各地作文全解 2021年新课标卷(河南、河北、山西、陕西)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 点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绘就的美好蓝图,如何变成共同行动、化为生动现实?人民在期待,世界在关注。今年的高考题恰恰呼应了这个时代主题,我们生逢伟大的时代,不就是材料中说的得到了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吗?为什么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因为他们虽然拥有足够的经验但是因而也有更多的顾虑,反而是年轻工匠勇敢站出来,并完美切割出两块宝石。为什么年轻工匠经验不足,却能做成大事,因为和没有经验比起来没有勇气,没有担当,没有实干,更加可怕,经验是在勇于担当,勇于实干中产生和不断完善的。不敢负责、不愿担当,不去实干就是有再丰富的经验都是纸上谈兵,空谈发展。 因此,勇于担当,勇于实干,勇于尝试(实践),应该是这次作文的立意核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适用省份: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海南 名师点评(于海生):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从调查数据起引,强调了求真求实的严谨作风,让同学关系话题显得有话可写。 材料给了多方面可以确定的立意:1、同床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创新书信等体裁。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 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不禁诗歌。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可以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上升到和谐发展的角度,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也可立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13北京作文题:爱迪生与手机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一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对话,大致内容如下:科学家:爱迪生在21世纪生活一周,最使他惊讶的是什么?文学家:手机。科学家:是的,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代表,爱迪生会为其丰富的功能而惊讶。文学家:手机影响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交流方式。 上海高考作文题:更重要的事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多方面来解读, 而且不止一个侧面。上海卷整体稳重求变,和2021年作文题“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题目,只要考生能自圆其说就行。 后半句材料中所提到的“但”后面的转折有更多的深意,考生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应该仰望星空,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关注那些可以为之奉献力量的事物。为什么要提倡“中国梦”呢,就是说不仅仅是个人的的梦需要实现,更需要注重国家的整体的“梦”,如果把个人的“小梦”融入“中国梦”,那样就更能体现文章的价值了。 2021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2021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d364c0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