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狼》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代文学家。 二、解释加点词: 1、止有剩骨( )2、缀行甚远( ) ..3、一狼仍从( ) .4、并驱如故( )( )( ) .6、5、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 .7、顾野有麦场( )8、场主积薪其中( ) ...9、苫蔽成丘( )10、弛担持刀( ) ...11、狼不敢前( )12、眈眈相向( ) ...13、少时( ) 14、一狼径去( )( ) .15、其一犬坐于前( )16、久之( ) .17、目似瞑( )18、意暇甚( )...( ) 19、屠暴起( )20、方欲行( ) ..21、一狼洞其中( )2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3、止露尻尾( )24、屠自后断其股( ) ..25、乃悟前狼假寐( )( ) ..26、盖以诱敌( )27、狼亦黠矣( ) ..28、而顷刻两毙( )2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30、止增笑耳( ) 三、问答 1、文章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勇的经过,其间经过了哪几次交锋? 第一次:屠户惧怕“投以骨”,不管用,狼仍旧跟随;第二次:屠夫背倚麦秸垛,“弛担持刀”,与狼对峙;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两狼。 2、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说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无论多么奸诈、狡猾、凶残,人们都能用智慧和勇敢战胜它。 3、请你写出四个有关“狼”的成语,从这些成语看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传统形象? ①狼狈为奸、如狼似虎、狼心狗肺、狼子野心 ②狼的形象大多凶残、狡猾、奸诈的形象。 ③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 4、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①议论②点明故事的主题 5、本文是一篇小说,说出其情节的四个部分: 开端(遇狼);发展(惧狼、御狼)高潮和结局(杀狼) 6、“缀行甚远”“并驱如故”表现了狼怎样的本质? 表现了狼贪婪凶狠的本质。 7、“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暝,意暇甚”,表现了狼怎样的本质? 狡诈 8、“惧”“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屠户害怕、侥幸的心理。 9、“顾”“奔倚”“弛”“持”这一连串动作,表现了屠户的什么? 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10、“暴起”“劈”“转视”“断”,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①动作描写②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果断的斗争精神。 11、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请概括其形象。 ①狼②它贪婪、凶残、狡猾 12、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是怯懦,后清醒过来,勇敢机智、果断。 1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怎样的特点? 贪婪和凶残 14、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从狼的凶残、狡猾、奸诈到双双被杀,告诉我们:人的智慧与力量的伟大,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15、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面对既贪婪又凶残的两狼,屠户的心理变化如何? 屠户一开始惧怕,怀着侥幸心理,妥协退让,到后来看清狼的本质之后,才清醒过来,勇敢、机智地战胜它们。 16、文中两只狼的做法和意图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只,“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用假象迷惑屠户,让屠户放松警惕。另一只,则“径去”“洞其中”从后面攻击屠户。 17、翻译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投完了,而两只狼却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他。 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变化能有多少呢,只不过是增添了笑料罢了。 18、“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用以迷惑屠户,使其失去警惕。 19、请简述小说中刻画的“狼”的形象,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活中,恶势力虽然奸诈、狡猾、贪婪,我们也不要惧怕,要运用智慧,勇敢地与之斗争,并战胜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da097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