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阅读鉴赏 - 诗词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03-21 00:3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维《终南山》阅读鉴赏 - 诗词阅读及答案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解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元年(742)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

王维对终南山并不陌生。青年时代,他曾经常前往终南山,去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做客。而此次的隐居生活,让他对终南山又有了新的感受。 句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太乙,终南山的别称。天都,一说指帝都长安,一说指传说中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地方。按第一种理解,诗开篇两句言终南山靠近长安,山峰连绵不绝,一直向东延伸到海边。按第二种理解,则是先极写终南山之高,再极写终南山之广。

无论作上述何种解释,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是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两句是写远景,写诗人遥望之所见。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边。说它接海隅,当然是艺术夸张。然而遥望终南,山势绵延,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象它一直铺展到大海边上。因而说它接海隅,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如果将第一句理解为写终南山之高,那么近天都也同样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虽高,去天甚遥,但从平地遥望,其顶峰高耸入云,的确会让人感觉与天相接。 遥望终南,气势恢宏;进入终南山后,又会见到怎样的景色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诗人由远而近,进入终南山。此时,白云迷漫,一切都笼罩在云中,人也仿佛正浮游于白云之中。一路行去,白云分向两边,似乎自动地要为人让出眼前的山路;驻足回首,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将身后的路封住。这种奇妙的境界,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将其表现得如此真切?

山中云雾迷漫,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青霭是蓝色的烟雾。朦胧的轻烟在诗人的面前若隐若现,诱惑着诗人的眼,仿佛只要再向前一步,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摸不着,看不见,无影无踪。

山无云烟,如春无花草。诗人独具匠心,把终南山的美景都藏在云烟之中,给人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山高始有云,林深方有烟。白云、青霭告诉人们,终南山何其高峻,山中林木何其郁郁苍苍。而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终南山的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更令人心驰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缓缓而上,且行且止,因为仍然留恋着已经看过的美景,所以不能不回望。可在白云、青霭之下,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却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没有明说,而是用简单的十个字了出来。 穿过云海,走过青霭,诗人终于登上了终南山主峰峰顶。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中峰,指终南山主峰太乙峰。终南山从北到南十分广阔,中峰两侧虽只有一峰之隔,却属于不同的州域。

诗人立于中峰山顶,纵目四望。四周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众峰高低、方


位不同,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形万态。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更是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气象万千。

诗人尽情欣赏着终南山的风光,不觉间已到黄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也许是诗人流连于山中美景,误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许是诗人兴致未尽,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但山高林深,人迹罕至,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山涧那边的樵夫。于是,隔着山涧,诗人大声询问,樵夫口答手指。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还有一问一答的唱和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评解

在这首诗中,王维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制作出了最美丽的终南山风景片。片中有远景,有近景;有全景,有特写;有画面,有音乐。然而他只用了四十个字。以少总多意余于,或可概括此诗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0e98a3c63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