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凿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时间:2022-10-23 22:01: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雕凿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7



在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约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云冈石窟自北魏略数已跨越1500年,成为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延绵1公里,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的时间雕凿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

它被誉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窟区自东而西根据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有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因此,云冈石窟于1961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1214日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山石窟寺,明代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灅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云冈石窟雕凿贯穿了近70年之久,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开始到正光年间终结。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以其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有异于其他早期石窟,云冈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佛教东传入中国,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起始。它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从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到样式的发展,云冈石窟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即今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石窟有着帝王的象征意味,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包括第12窟,第5?10窟等,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中国式佛像龛。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洞窟或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同时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兴盛于积极改革创新时期,石窟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起步并完成,呈现出内容繁复、工整华丽的雕刻艺术

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停止,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开来。利用平城旧有技艺,人们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41120等窟以西的崖面上,约有200余座。晚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规模虽小,但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并


且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作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亦产生了深刻影响。

此外,还有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成为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石窟群

——石鼓洞

12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12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

——离垢地菩萨洞

俗称“音乐窟”。前后室窟,前室外壁上方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万佛洞

方形单窟室,以表现千佛题材为主,旧称“千佛洞”。窟内现存造像逾万,故又称“万佛洞”。这些象征释迦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西壁盝形帷幕龛基博山炉两侧,雕刻鱼鸟水藻,呈现出沙鸥翔集、鱼跃于渊的自然景致。下方龛楣伎乐飞天,天衣灵动,缥缈若仙,飞翔的态势与上方波动的水草,韵律谐合。

——弥勒三尊洞

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窟内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神情恬静,造型优美。明窗东壁太和十三年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1083cf1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