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视艺术的发展

时间:2023-03-05 23:29: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外电视艺术的发展

姓名:姜亚琼 班级:经贸(一)班

所谓电视艺术,主要是指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的屏幕艺术形态,是电子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

电视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电视剧、电视文艺、电视记录片、电视动画片等等。

下面就让我来说说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 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一些电视学家认为,在电视进入到每个家庭 的今天,由于纪录片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因而得以用"画面思维"形式 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方式。

特别纪录片

特别纪录片(The Special Documentary)是对特别事件和重大活动的纪录。同以往存 在并仍在发挥作用的特别报道(The Special Report)既有共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

二者的共同点是:题材类似,对事件的再现都比较完整,有始有终。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特别报道讲求新闻价值,注重时效,注意选择报道角度并有一定的新 闻由头。一般来说,特别报道主要是指对重大事件组织的重头报道,大多采取同步报道和连 续报道的方式。特别报道不讲求客观准则,开始报道时并不知道事件的结果,报道只能与事 件的发展同步流动,故此亦被称为正在进行式的报道。特别纪录片讲求认识价值,有些文 活动的纪录片还讲求欣赏价值。它侧重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事件的意义,同时要求对现 事件、大型活动、时代潮流、社会风尚、风云人物进行完整的纪录。在时效上它较之特别报道慢一拍,一般在事件结束后再搬上屏幕。特别纪录片在制作、播出时间上有一定的伸缩性 ,因而可以调动多种表现手法:围绕特别事件穿插历史背景,运用特写、音乐、对话、同期 声等多种表现元素来烘托主题,并灵活地安排结构顺序。这样,特别纪录片较之特别报道, 更具有立体感和艺术效果。

近几年来,特别纪录片在国际电视界格外引人注目,像有关奥运会、奥斯卡发奖仪式、重大 国际事件、战争冲突等活动的纪录片,大有令人百看不厌的趋势。美国波士顿爱默森学院研 究生院院长罗伯特·希利亚德教授认为,特别纪录片的兴起弥补了特别报道的不足。特别报 道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它稍纵即逝,有"易碎品"之称。特别纪录片虽然 在时效上不占优势,但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The Investigative Documentary)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 (The Investigative Report)亦有所区别。二者的相同点是:调查对象都是社会问题或重大事件,调查的目的都是披露事件内幕或寻求 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采访环节上都要求深入挖掘,认真研究。从社会效果看,二种方式都能 引起观众的特别关注。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调查性纪录片讲求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引人入胜。调查性报道则要求节 奏紧凑,细节部分虽然给予展示,但只是片断,没有情节。调查性纪录片往往选取一个典 事件作为调查的对象,并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详尽披露来触及重大社会问题。调查性报道则围 绕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集合众多的事件来说明问题的要害所在。调查性纪录片在播出安排上 以做多次性处理,不断在屏幕上推出各种典型事件的纪录,时刻提醒人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 关注,以求促进问题的解决。调查性报道一般采取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报道一个问题的处理方 法,以求引起"轰动效应"。就此看来,调查性纪录片则具有"警钟长鸣"社会作用。

调查性纪录片的样板当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该节目自1968 年创办以来,经过数年摸索,在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性纪录片的风格与样 式。由于启用了这种新的形式,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节目中以引人入胜的情节结构得以展现; 观众则如同目睹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令他们触目惊心,而且促使他们行动起来 寻求解决的办法。60分钟》之所以被社会学家们称为"是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原因恐 怕主要在于调查性纪录片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自80年代以来,60分钟》节目中的 调查性纪录片模式开始为一些西方国家的电视机构效仿,出现在英、法、德、日等国家的电 视屏幕上,颇受观众的青睐。

微型纪录片

(The Mini Documentary)(The Magazine Show)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节目。一般 情形之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一个30分钟的节目中至少需要有3个微型纪 录片,作人员往往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因此,事实的准确无误是微型纪 片创作的难点。为确保事实的准确无误,创作人员极为慎重。在选材上,微型纪录片主要截取大型纪录片的某一个焦点或报纸消息中已经报道过的内容,对这些选题赋予不同的外表、包装,以求给收视者带来新鲜感。

微型纪录片的出现,使特写(Features)同纪录片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按传统的看法,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长度、结构、播出形式等方面。过去,特写的长度比纪录片短,且结构简单,通常夹在一个栏目中播出。纪录片的长度要比特写长得多,结构讲求戏剧性效果,而且独立成为一次节目。现在,微型纪录片在这三个方面同特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微型 片结构虽然也着意体现情节结构,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产生多少戏剧性效果。除此以外,它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都与传统纪录片相同,由此看来,二者之间似乎已没有区别 言。事实并非如此,今天区别二者的界线主要看主题和结尾。纪录片一般涉及较为严肃的 问题、事件,特写侧重人们感兴趣的题目。这仅仅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因为电视屏幕上有时 也能看到比较轻松的纪录片或较为严肃的特写。在片子的结尾处理上,纪录片通常以总结或 结论收尾,观点十分鲜明,主题突出,因而或多或少具有讨论性质。而特写并不以结论收尾,结尾也许是发人深省的,也许没有结局;因为题材大都轻松明快,观众满足于大概的了解,不求弄个水落石出。至于纪录片,罗伯特·希利亚德教授提出了一个颇值得重视的观点:纪录片之所以成为纪录片,是因为它提出某种观点,做出某种结论。

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现实走向看,微型纪录片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大,一般电视机构都有能力长期不断地连续制作,同时又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一些电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212f6a011ca300a6c3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