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xx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最近的几次周考,学生暴露了古诗情感理解偏差的问题。表现为:一是对古诗的情感缺乏全面把握,情感点遗漏。 如:读下面的xx,回答:寄xxxx xx 去年xx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xx来相问讯,xxxx几回圆。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读出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思念和盼望(珍惜友情、渴望友情),也能读出诗人多病思归,但读不出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更读不出对未来的迷茫、忧愁与苦闷。 为何这样呢?古诗情感或显或隐,显的,学生能捕捉到,如本诗的“逢君别”“思田里”“西楼望月几回圆”。稍隐的,就无法理解到,特别是与写作背景相关之处。如“世事茫茫难自料”“邑有流亡愧俸钱”。考试无法提供诗人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遗漏自然难免。 实际上这一问题也还是可以想法解决。从命题来说,拟题人可适当提供如下背景材料: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时间是兴元元年春天。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 从学生来说,要注意抓词句理解,如诗句“邑有流亡愧俸钱”,我们应该想到百姓流离失所,作为诗人享有国家给予的俸禄,却不能让百姓安宁,自然是 1 / 3 辗转难眠。于自己来说,国家动荡,自然前途迷茫。当然在考试有限时间内,又没有相关背景资料,学生要在情感理解上无缺失,是不大可能的。有时即使是想法正确,可又如何印证呢? 看来,对于情感复杂而又隐匿的古诗,确有提供背景材料的必要。 从学生读诗经验总结来说,一定要注意每句诗都要品味,特别是律诗。如果不全面细品,就难免挂一漏万。 二是对古诗的情感前后贯通缺乏把握,情感理解偏移。 如:阅读下面的xx,回答问题: 山馆 野馆萧条晚,凭xx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xx归。 远岫(1)穿xx,畲田(2)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3),残菊绕墙飞。 注:(1)岫:山。(2)畲田:焚烧田里草木做肥料的田地。(3)渊明谁送酒: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有亲友送酒上门。 (1)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诗的颔联和颈联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歌的尾联运用典故有怎样的用意?请简要分析。 这两道题不是直接答感情,但与诗歌情感有关。第一题,颔联的情感理解,基本无误,知道是写诗人的孤寂和哀伤。但对颈联的情感理解,就完全理解偏了,或认为是表现田园生活的恬静与闲适,或认为是表现诗人的希望与喜悦。 第二题对典故运用理解出现大偏差,或认为是写诗人像渊明一样有隐逸情怀,或认为是对田园生活的否定,或认为是表现对田园生活的依恋与向往。 2 / 3 为何会出现如上情感理解偏移,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没有把握住全诗情感主调。 第二,不从诗歌出发理解典故,只注意典故本身含义。 看来,读古诗,一定要整体阅读,整体理解,不能单一化,需要注意前后联系。像《山馆》这首诗,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系统把握: 诗人一开篇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请注意“萧条”一词,它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接下来看颔联“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的是诗人内心的悲哀。这是容易把握的。接下来看颈联:“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真的是写诗人丰收的希望吗?不要轻易作判断。 再往下看尾联,从注解我们知道,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可是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那诗人呢?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只有残菊陪伴着他,“绕着墙飞”,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要注意“渊明谁送酒”这一问句的问法。前后合起来思考,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尾联显然是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 古诗情感理解于学生来说,的确有难度,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结合学生所犯错误(病例)细作分析,教给必要的经验与方法,让学生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最终获得进步。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830f4c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