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朗读:咏怀古迹·其二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思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受的怜悯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会,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受最可悲伤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受最为难过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谈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怜悯和敬重,同时又点出了季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理想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说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长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 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一样。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终于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观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理想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谬幻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谬幻想,观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会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谬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难过。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怀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理想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教导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降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行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反。 体验深切,谈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心情悲怆,原来无心观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 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教导的情景,都从感慨谈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布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模糊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严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谈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加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谈论,深于思,精于义,难过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展批判,未必中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e35c19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