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典故的词汇化,顾名思义就是典故演化成词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典故经过概括、改造逐渐演化为词语形式。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西周末期,周厉王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纷纷在私底下指责周厉王的暴行。 上卿召穆公三番五次地劝谏厉王:“大王的苛捐杂税太多了,百姓生活很艰苦,都心存不满,快无法忍受了!”厉王听了之后很是愤怒,就从卫国找来一批巫师,把他们分派到全国各地去,让这些巫师用“神术”去监视那些指责他、对他心存不满的人,一经发现,就抓住杀掉。一时间,百姓人人自危,没人敢再议论朝政,连在街上碰到亲戚朋友打招呼,人们也只敢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说错话而招来杀身之祸。 周厉王得知百姓已经没有人再公开指责自己了,便得意洋洋地对召穆公说:“你看,谣言很容易止住的嘛!现在没有人再说我的坏话了吧。” 召穆公听后很是无奈:“您这样做只是暂时减少了异议。您可知道,用这种方法去堵老百姓的嘴,比用泥土堵住河道更可怕。河道被堵塞,溢出来的水会冲垮堤岸,冲毁房屋,会有更多的人遭受水灾。百姓对您的怨恨和水是一样的,只能用疏导的办法。所以,治理百姓也应该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 召穆公看看周厉王,继续说:“古代天子处理政务,让公卿列士献诗,瞽官献曲(民间歌谣),史官献书(记载古代帝王事迹),师官读格言,瞍官朗诵,蒙官诵读,乐工们箴谏,平民百姓把对政事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天子,天子身边的近臣向天子进陈规谏之言,与天子同宗的大臣尽力弥补、监督天子的过失。瞽官、史官用音乐和礼法教育天子,上了年纪的师傅也经常对天子进行规劝、警告,天子再斟酌取舍,付诸行动。这样天子才不会做错事。” “百姓有嘴如同大地和山川一样,百姓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和坏才能体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政策就实行,百姓认为不好的政策就应防范。百姓心中所想的从口中说出来,如果是好的政策就要施行,怎么能采取堵塞的方法,不让百姓说话呢?百姓心中担忧某些问题自然会说,一些事情他们考虑成熟之后也要说,这些你怎么能堵得住呢?就算暂时能够堵住百姓之口,但又能堵多久呢?如果堵住了他们的口,谁还能为国家提出好的建议呢?” 然而,遗憾的是,召穆公这番苦口婆心的精彩论述,周厉王根本没听进去,他仍旧是我行我素。就这样,一晃三年过去了,百姓终于无法再忍受厉王的暴政,起义反抗。他们抓住了周厉王,将他流放到彘(今山西省霍县)去了。这次起义,史称“国人暴动”。 ——《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点拨: 古语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屡次规劝横征暴敛的周厉王,周厉王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防民之口”,这种做法本身即是一种“失民心”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会降低他的失误,也不会消除民众的愤怒。周厉王终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可悲!可怜!却又在情理之中。假如当初他勤政爱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么,他就可以在皇帝的宝座上安稳地一直坐下去。无论何时,处于何种境遇,都要记住: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离不开一国之君,更离不开国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51cd5ca7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