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井冈行 井冈山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巍巍井冈山,滔滔赣江水。亲临黄洋界,祭奠英雄魂。继承先烈志,争当复兴人…”带着对革命圣地井冈山的无限神往,我们一行踏上了井冈山,开启了我们的红色之旅。 幽深的峡谷、壁立的悬崖,“绿岭千重望眼迷,奇嶂挺立与云奇”,就是想象中的井冈山,只不过多了些俊朗和万千气象。新发现的井冈山,是深厚的革命故事和自然的神定气香,这是后来建设者们的功劳。 到了井冈山,一看黄洋界,二看八角楼,三看井冈翠竹,再看三湾村。这些都承载着我小时候学过的革命知识、对井冈山的初步认知以及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顶礼膜拜。 黄洋界,峰峦叠嶂,雄伟险峻。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和朱德的挑粮小路。1928年,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解放后,毛泽东、朱德在重上井冈山,在黄洋界留下了著名的诗作和题词。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先后也来到了黄洋界观看了这个有着重大意义的战争旧址。 八角楼,一个偏僻而又逼仄的客家小楼,是当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办公和居住最长的地方。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里古树参天、河水潺潺、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是个休闲的好去处。而当年红军在这里却度过了最艰苦的时刻,缺衣少食,为了厉行节约,毛泽东向全军宣布了一个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只能用一盏油灯、三根灯芯,办完公要全部熄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毛泽东披着薄毯,深夜在八角楼的青油灯底下写下了著名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打消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疑问,照亮了井冈山斗争的前程。相比当前的丰衣足食、灯火通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奢侈浪费、斤斤计较、尸位素餐! 井冈翠竹,我们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回来后又重读:“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第 1 页 共 3 页 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字里行间体现着作家袁鹰对井冈翠竹的热爱和敬慕。朱德的扁担、红军的竹筒饭、军民的矛、刀、箭、钉以及潘冬子的水筒,无不体现着井冈翠竹的价值与功劳。 三湾村,这里因发生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而被永驻史册。当时,红军面临着组织纪律涣散、人员成分复杂、战斗力弱的局面,毛泽东当机立断,在三湾村开展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支部建在连上的总方针,对中国工农红军建设和党的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政策沿用至今,保证了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各项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目前,这里只留下了毛泽东旧居、红军第一师第一团旧址以及三湾改编史迹馆。毛泽东发表讲话时的两颗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一棵红如火、一棵绿如翠,相依相伴,传承如初。 期间,我们穿上了红军服,参观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瞻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长廊等。在烈士陵园,听到老师讲到朱德夫人伍若兰的故事,感动地掉下了眼泪。原以为已经听到太多的革命故事,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冷暖,不会因为一个故事再掉眼泪,但是,我掉泪了!伍若兰,时任朱德军长的夫人,双枪女将,为了保卫转移的主力红军,她怀着身孕,把敌人的注意力转向自己,在拼尽全力之后,被敌人杀害,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全国胜利后,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 五天的学习时间很快到期,晚上回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就会听到赣江水的潺动,风拂过竹林的轻响,甚至阳光静静洒在井冈山那温暖的声音。更多地,是对中国革命深深地理解与认知。 井冈山,凭什么叫“天下第一山”?凭什么以一山之力解放了全中国?一路上,我想的更多的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会师,听起来很美,其实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失败后在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员之少、武器之简陋、环境之恶劣,难以想象,在吸收了袁文才、王佐的两只土匪队伍后才勉强站稳了脚跟。但就是这支队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996afff3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