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作文

时间:2022-08-07 10:58:0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启发式作文,想说爱你并不难



启发式教学,重点在“发”,即老师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理,促使学生思考领悟。作文的教学贵在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并可以通过自己的笔端表达出来。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启发式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 启发式作文教学重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定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他们才容易接受。我在给学生上写景作文时,首先让他们欣赏一组山水图片,学生在台下惊呼景色好美。我故弄玄虚地说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拍摄的,一说到这里学生的兴致可高了,连忙问我这是哪里的景色。看到学生们的兴奋劲,我知道这个导入成功了。紧接着我给学生看了一组在烟雾缭绕之中的丛山的图片,学生都在那里七嘴八舌地讨论,我乘热打铁地问:“同学们,看到这组山你觉得他们的形状像什么?”“像如来佛的手指”“像朝天椒”“像宝塔”,学生的想象力如此的丰富,谁说他们不会写作文?“好吧,把你们心中的想象写在纸上,时间三分钟。”学生一听忙提笔写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我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山的时候,除了会注意他的形状,还会注意他的什么?”“颜色”“高低”。我赞许地看看学生,“不错,那把你们还会注意到的写下来。”学生又是一阵忙碌。音乐响起,“哇„„”有学生大叫,原来我把图片切换到一片丛林中了,这是一片茂密的丛林,远远地看上去让人感到很是神秘莫测。“同学们,假设你置身于这片丛林之中,你会听到什么,看到


什么,闻到什么,听到什么?”我把“听”“看”“闻”“想”,这几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听到风声,动物的叫声„„”“看到小兔子„„”,学生围绕着话题热情地发表着看法。我顺势让他们把想法写在纸上。音乐再次响起,图片又跳跃到一幅深蓝湖水的画面上。“同学们,湖水美吗?“美!学生在下面积极地回应。“那是动的时候美,还是静的时候美呢?”“都美”“静的时候美”„„学生又开始讨论了。“那把湖水动的时候的样子和静的时候的样子写出来吧”学生喜滋滋的在本子上写着。“好了,同学们,看这一组图片。“哦„„”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一幅优美的图片被我拆成高山图、丛林图、湖水图,其实拼凑在一起,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景物图。“好了,我们今天的作文就是根据这幅图片写景抒情,这是好词好句,你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我提前还准备了不少有关描写景物的词语、句子)下课。”这次作文课我没怎么听到学生的抱怨。我想作文就好像走迷宫,每一步我都设好了局,他们只有一步步地走进去,然后再想个办法走出来,如此生动的迷宫他们是不会觉得无趣的。 二)启发式作文教学,重在创设情境。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就得拿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出来,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作文课中来,无疑可以一扫他们对作文的倦怠。通过改学生的周记,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流露出对生活悲观的思想,动不动就是“无聊”“郁闷”的字眼。对此,我决定用一节作文课来开导他们。又是一节作文课,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很多张笑脸,有微笑的,有开怀大笑的,有甜蜜地笑的,学


生在下面指手画脚。“同学们,笑有多少种啊?”“有微笑、开怀大笑„„”学生在下面说着,我在上面板书。“那好,我想每组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笑。”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个个都说要上来,我从四个组中每组选了一位活泼开朗的同学,让他们分别表演微笑,开心的笑,神秘的笑,皮笑肉不笑,学生的表演真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看来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都挺强,就看老师给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了。下面的同学有的笑得都直不起腰来,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可想而知,课堂气氛有多热烈了。“当你们看到微笑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请简单地写出来。”我让学生把讲台上同学表现的各种笑都分别写出感想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哪种笑呢?”“微笑,开怀大笑”“对,笑着面对生活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请大家欣赏这些图片。我给学生看张海迪的笑,刘翔的笑,中国女排的笑的图片,并让了解这些典型人物事迹的同学讲述他们的故事,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笑对人生”四个大字,就让他们以此为话题展开作文。后来收上来的作文整体质量还不错。我想这次的作文教学比较顺利源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比较多,所以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没有话说。 三) 启发式作文教学,重在从细处入手。

美妙的作文离不开优美的句段,而构成句段的主要成分就是

句子。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经常要求学生仿写句子。一些简单的仿写为他们日后的作文奠定一定的基础。比如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划线语句的形式,续写两句话,分别写春风和柳树。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15f04d767f5acfa1c7cd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