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 体裁:诗 题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 名字:朱熹 年代:宋代 描述: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原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写。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赏析三:艺术特色 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等闲识得东风面”,“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赏析四:语言赏析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用语皆经过斟酌推敲,然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 赏析五:诗歌结构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考点: 一、必背名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释: 关键词:胜日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关键词:寻芳 游春,踏青。 关键词:泗水 河名,在山东省。 关键词:滨 水边,河边。 关键词:光景 风光,风景。 关键词:等闲 平常、轻易。 关键词:东风 春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4849f6bc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