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的贫困问题不断地凸现出来,因此国内外的研究学者都对农村贫困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中国关于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并且取得很多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在1993年提出贫困的概念,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以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贫困的含义不断深化。从单纯生存需要所定义的收入贫困发展到综合了经济、政治、心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贫困。 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社会发展峰会”通过了一项《宣言和行动纲领》,召唤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整合。峰会强调,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公正。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是否成功,并不单纯看国家财富、投资或生产率的统计数字,而且要看居住在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在《缓解中国贫困的一体化战略》中指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大降低了收入增长对促进减贫的潜在效果。”森(2003,中译本)在其《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报告中指出:“改革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消除贫困方面比现在要更为明显……然而,中国经济增长在消除贫困方面,尽管还是很明显,但已经相对减弱了”。 经济增长不可否认的对解决贫困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加剧贫困现象,因此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反贫困政策以企图实施更全面的措施。目前关于农村反贫困问题的研究,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地域、公共政策、经济增长、社会性别、可行能力、人口学以及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研究。 王萍萍(1999)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按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地区,分析每类地区各自的贫困特征,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征采取不同的反贫困政策;朱玲、汪三贵、李小云、胡敏华等人研究认为因为中国的制度设计不合理、创新性不够造成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的问题,要通过制度改革、制度创新对农民赋权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贫困问题的关注点慢慢转移到性别不平等的问题研究上,林志斌、王越李芝兰韩建民等人开始从性别的角度来审视贫困问题,关注农村贫困地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都阳等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劳动力迁移同贫困的关系,主张通过户口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转,保证劳动力的迁移;原华荣、钱宁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不仅 是经济贫困还表现为文化贫困、社会贫困、精神贫困,要从价值观等角度进行改造大力进行文化扶贫、精神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农村反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与国家实施的政策是分不开的。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同时采取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以及推进农村工业化等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b8eb6c2c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