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提纲》全篇尽管只有短小的11条,但是它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包括以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全部旧哲学的清算,尤其是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影响,开启了哲学史上崭新的一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伟大意义。恩格斯将《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摆脱旧哲学的影响是从感性现实性的人、即现实的具体的人开始的。《提纲》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这几个词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被看做是现实存在的感性世界里的一切事物,可以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被我们的大脑所思维。费尔巴哈的缺陷就在于对这些感性现实性的事物当做纯粹的客体来理解,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对象性的活动,看不到主客观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和直观色彩。费尔巴哈一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相对于其前人来说是进步的,他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以绝对精神的运动和演化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重新颠倒了过来,以脚立地,主张从人本身出发理解宗教,认为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创造神。但是,他“撇开了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的感情”,他看到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体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本质,就是理性、意志力和爱,并主张用一种超阶级的爱的宗教来取代神学宗教。这样,费尔巴哈考察自然领域时是唯物主义者,而当他面对具体的人的社会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是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人的社会历史出发,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在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进行彻底扬弃的同时,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首要的观点。其第三条明确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概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人们都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人化自然或者说自然社会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既是对一切从客体和客观对象的物质性出发而忽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前主客关系的超越,也是对只看到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客观物质性的主客关系的超越,实践的概念体现的是一种超越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分裂与对立的后主客关系。在实践中,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真正实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存在和意识、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实践作用的领域就是人化自然,“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就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由此,以往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等等一切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看到了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生成着的人,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建立在实践概念基础上的实践唯物主义(本人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决定了他的哲学超越以往一切旧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的重大意义,他的哲学是一种改变现存世界的哲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c48ee676a20029bd642d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