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态而行——记云南大学生态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段昌群

时间:2023-02-18 02:2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生态而行——记云南大学生态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段昌群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0年第14



刘嫦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世纪80年代,在生态保护还未像如今一样受到高度重视时,段昌群就一头扎进了生态学领域。他生长于祖国的大西北,却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大学追梦。

扎根彩云之南的30多年里,段昌群踏足了西南边陲的129个县市区,他看见过“植物王国”的美丽,感受过“亚洲水塔”的伟岸,了解了“国家生态屏障”的险要,同时也为如何保护这些珍贵资源和环境宝地而不断探寻和劳作。如今,生态文明建设虽然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他率领着他的团队仍在为最初的那个和美丽有关的梦想而不断奔走。

建设和发展生态学科,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

生态学是一门融合和贯通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但它本质上是自然界的经济学,是教育人类如何在自然中永远生存、智慧发展的技巧,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必备的文明常识。在最初的教研工作中,段昌群发现,虽然生态学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十分重要,但在专门培养社会高级人才的大学里,生态学的教学状况与其应有的地位和承担的使命并不相称。

对此,在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的支持下,段昌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完成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他主持完成了多项教改研究项目,提出了大学以专业为单元系统优化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主编完成了国内第一部生态学专业教改研究著作《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大学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并在教育部制定的我国高校专业规范中全面采用。他还受邀主持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规范》,使云南大学成为我国生态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军高校。

云南是我国生态环境最复杂、生态功能最重要、生态区位最突出的省份,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云南的发展优势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段昌群秉承“会泽百家、志公天下”的校训,从自己讲好课程、编好教材出发,到带领建设好专业、发展好学科,全方位致力于提升云南省生态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他领衔主讲的《普通生态学》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讲的《自然生态法则与人类生态文明》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他主编和参编了《植物生态学》《环境生物学》《污染生态学》等5部全国高校教材,一部获得全国精品教材奖,4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他组织建设的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后者还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他领衔建设了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生态学与环境课程群教学团队”,主持建设了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名师工作站,他还是宏观生物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他牵头完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复合型生态环境人才培养研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除此之外,他还先后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荣获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云岭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荣誉。


段昌群长期主持云南大学生态学科建设,他于2003年领衔申报的生态学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了当时云南省高校理科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在全国学科评估中,生态学于2012年获得全国并列第二;2017年又入选国家A类学科行列,成为西南地区唯一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生态学学科,也是云南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中的入选学科。作为我国坚持20年、把生态学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四人组成员之一,段昌群是云南乃至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领域最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发展前沿生态科技,破解重大生态环境难题

一直以来,作为云南大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带头人,段昌群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科技需求开展科研工作,长期从事污染及恢复生态学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污染条件下植物的适应与进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原山地退化环境与生态修复省创新团队。团队瞄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需求及学科前沿,重点围绕长期污染条件下生物的生态适应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与决策咨询成果,实现了科学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融会贯通。

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获得专利近20件。围绕污染环境退化的超前预警、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受损环境生态修复、植物对污染环境的适应与无公害农业等领域取得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6项,先后获得教育部、云南省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进入21世纪,水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最突出的重大环境问题,滇池一跃成为我国富营养化形势最严峻、污染治理难度最大的高原湖泊,而涉及千家万户的面源污染成为湖泊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在段昌群的组织带领下,形成的创新团队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先后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连续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研究任务。两个专项课题总经费超1.2亿元,是云南省高校首次在课题层次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作,时为云南高校历史上单个课题经费最大的项目之一。

“十一五”期间,段昌群团队通过综合调查研究、系统模拟分析,制定了流域面源污染削减的系统方案,集成和研发了针对湖滨农业、村落污水、富磷区山地-坡地-坝平地的径流控制和面源削污的技术,并进行了综合工程示范。系列技术在农业环保方面推广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在生态建设方面推广面积达到1600km2以上,仅在昆明市新增产值就达到2.88亿元,新增收入近亿元。

“十二五”期间,团队针对滇池流域农田高强度种植、山地生态脆弱、面源污染强度大等问题,研发集成了多类型种植业镶嵌的农田面源控污减排等4项关键技术,构建了全系统优化、全要素集成、全过程控制、全环节削减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模式。十几年来,他组织了全100多人的研究队伍,从诊断问题、形成方案、研发技术,到工程示范、应用推广形成了一揽子解决高原湖泊面源污染的科技支撑体系,破解了高原湖泊治理中面源污染难题,为解决滇池水环境问题、实现严重富营养化湖泊的水质企稳向好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在昆明市、云南省及全国多地应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主动走出“象牙塔”,让学术成为绿色发展、科学决策的资政利器

在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同时,段昌群也积极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支持决策的智库成果,在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咨政建言。创新团队首倡的“跳出湖泊、治理湖

泊”“借湖观景、离湖建设”“统筹环境经济、优化流域治理”等超前思路近年来在云南省湖泊治理与区域发展中被广泛采纳。其中,光提交政协提案和咨询报告就达20多件,涉及云南省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多个提案成为政协重点提案和优秀提案。长江上游


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等建议也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重视。

除此之外,段昌群还主持建设了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云南高原湖泊国际合作研究基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智库等平台,这些平台正成为解决云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咨政建言的重要科教基地,为云南省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培养了一大批用得成、留得下、水平高的科研人才。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生态学对入门者的要求较低,但真正做起来可不容易。因为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庞大,应用范围广泛,需要学习者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邃的洞察力,所以想要真正掌握它的真谛和精髓,必须要经历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探索实践。段昌群建议选择生态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兴趣或事业追求的人,一定要甘于寂寞,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乐于研究。而这么多年来,他就是这样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4f124e3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