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杜甫是哪个朝代的 诗人杜甫介绍 杜甫(7XX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文学特点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人物评价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宋叶少蕴《石林诗话》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 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 宋司马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02e2b0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