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感

时间:2022-11-29 07:1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满城尽带黄金甲》观后感

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中,有篇文章叫做《诗人何为?》。诗人兼哲学家荷尔德

林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贫困的年代里诗人何为?”这引起了海德格尔的沉思。时代之所以贫困,不是仅仅由于物质的匮乏,而是因为精神的匮乏,因为精神的空洞无物。如果我们跳出海德格尔的视域,跳出他的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进入当下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荷尔德林的追问几乎具有普适性,我们可以追问任何一个原本高尚的职业:诗人何为?法学何为?教师何为……。今天笔者所要追问的是:电影何为?电影人何为?在看了张艺谋这个中国电影大腕的“巨制”之后,这个疑问更加强烈:中国的电影人到底在干什么? 虽然我不是个职业影评人,可以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全理解电影的全部内涵。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自然还是有一定的感受,只是这种感受,除了夸张的视觉效果外,整个感觉空洞无物。难道,这种所谓的大片堕落为纯粹的娱乐工具?据说,此片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如果排除宣传因素之外,它除了刺激更多的人欲一睹为快以外,还能够说明什么?如果说明其质量高,那么,是不是同时也说明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下降?据说,网上有人在“串连”组织拒看此片的签名活动。[1]这还可能是感觉上当的人们的一种过激反应。观看电影的人视觉震撼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巩俐为首掀起的汹涌波涛、另一个则是皇宫的颜色(包括铺盖广场的菊花)。这两点,据说也是看点。而电影的主要情节是根据曹禺名剧《雷雨》改编的,又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主题:王室内乱。其实,本片的主题就是叛乱和乱伦。 电影的名称起初令观众会大惑不解,这有什么意义,难道是为了展示皇宫的辉煌?看到片尾才能明白:原来逼宫的叛军穿的是黄金甲,而护卫皇帝的近卫军则穿的是银甲,所以“黄金甲”乃是叛乱的代名词。王室的内乱对于中国人而言并非新题材: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如李世民、赵匡胤、朱棣都干过。这种暴力往复,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不会给人们带来新思考。较而言,电影中可以令人琢磨的倒是“王”反复强调的“规矩”。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中国老百姓都知道的。所以,王的一家“聚餐”的地点,就是这样个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的地方:台子是圆的、桌子是方的。王的规矩,也就是历代王朝的规矩,“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的你不能拿”。谋逆者乃是十恶不赦之罪,即使是王子,也要“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这一点除了引起历史反思之外,几乎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的国家领导人继承制度已经作古,终身制和权力私化的继承制都已经废除,而新的选举制度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只不过,规矩变了,王的规矩变成了全民的规矩,以“人民”的名义进行宣告而已。 第二个主要题材是乱伦,取材于《雷雨》《雷雨》的创作在于揭示万恶的旧社会的吃人制度,唤起人们对旧制度的仇恨和对新制度的向往和热爱。把这个情节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转移到五代十国的帝王之家,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能引起观众厌恶,而没有了曹禺剧作的那种鲜明的启示意义。曹禺创作的故事让人痛恨旧制度是因为门第观念造成了主人公的悲剧,而古代帝王的风流事、帝王的政治联姻对普通人是不适应的。无论什么人只要踏上了那种地位,就身不由己的陷入其中。“乱伦”是传统道德绝对排斥的事情,从西周开始就已经“入律”了,而到了隋唐更加成为十恶不赦之罪。但在帝王家,这种事情历代都有,是制度无法克制和避免的。因此,把乱伦的题材用在帝王家,不太具有普适意义,却失去


了曹禺话剧的深刻。倒是片尾曲婉转悠扬,令人回味,但是又与片子的主题不太合拍。 有人会说,看电影不就是为了消遣和娱乐么?对于观众而言,的确如此,但是,对于电影人而言,却不能这么简单。如果电影真的沦落为纯粹的娱乐工具、纯粹为了赚取观众的钞票,那么电影业衰退恐怕就不远了。因为,能够让人们久久回味的,都不是哈哈一笑就了事的电影,而都是主题比较鲜明或者内涵比较深刻的,观众在娱乐之余,往往在无形之中也会接受某种东西。这就是说,电影除了娱乐观众之外,还承载着教化的功能。而现在,中国电影中的代表作,越来越少这种色彩了。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没有内涵了。笔者不禁要问:电影界的大腕,“大”在何处?只是在于能够靠以前的名气拉到更多的赞助,从而有资本更多的挥霍浪费么? 很多人都看过《勇敢的心》,谁会忘记威廉·华莱士那惊天一吼?那仅仅是个电影镜头么,它震撼的是观众的心灵。《金刚》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描写美女与野兽的故事,而是揭露了美国社会的深刻危机。史瓦辛格主演的《未来战士》也是美国电影人就现代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进行的深刻的哲学思考。总之,国的电影时时处处在张扬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人性观乃至宗教观。新中国的电影也总是在暗示着某种精神,虽然有时给人们带了的是只是盲目的乐观。最初令张艺谋扬名的电影,也有一些引人深思的东西,《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最起码,令人感觉到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本土性的东西。可是,现在的电影呢?投入成倍的加大,而内涵却同比例缩水,电影中能够触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很罕见了。宣传的力度和人们的观后反应形成明显对比。总体的感觉是,大腕们的电影就像是知识界的某些人士,玩起了“玄乎”,靠几个概念和几种元素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要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别的什么都不顾。 爱情和死亡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爱情和死亡之外,文学承载的是正义,以及终极的善恶对立,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世间永远充盈着正气,离开这个主题的文学大多没有生命力。这一点,同样是电影的主题。实际上,即使好莱坞的电影,也无非是在弘扬这样一个主题,英雄和正义、美女与爱情最终指向人间的秩序。但是,有些中国电影抛弃了这些东西。《黄金甲》的制作,似乎就抛弃了这些要素,或者这些要素不占主要地位;占据主要地位的是那几张早已被人们厌倦的面孔和夸张的色彩乃至汹涌的波涛。当这些东西塞满观众的大脑时,人们除了娱乐之外,还能够得到什么?观众只有眼球的震撼而感觉不到心灵的震撼。试想,如果放松神经之余,能够更加精神振奋的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或者以一种更加美好的心态看待生活,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也许,当下的中国需要这种电影,人们信奉的硬道理是以票房为指数的衡量指标,电影人也仅仅瞄准观众的腰包。如果这样的观念成为了电影界的主流,那么,作为观众,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有人反对总比没有任何反应要好的多,看的人还是很多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5523bdfd15abe23482f4d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