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的影子——谈《西游伏妖篇》对原著的部分解构与重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光明中的影子——谈《西游伏妖篇》对原著的部分解构与重建 作者:朱晴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1期 摘 要:电影《西游伏妖篇》是2017 年新年发行的贺岁片,也是曾经在2013 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的第二部,与风靡一时的《大话西游》系列是同样的改编团队。这部影片是选取了传统文学读本《西游记》中的“盘丝洞”“三打白骨精”“比丘国”等部分,进行重新的解构叙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西游”世界,拓宽了观众对《西游记》原著的理解思维。本文旨在通过对这部电影中师徒观的重建、美与丑的颠覆和叙事主体的改编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其为今后的名著改编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关键词:《西游伏妖篇》 改编 解构 重建 引 言 20 世纪80 年代,CCTV 版《西游记》的热播,掀起了一股对名著《西游记》的改编热潮。此后,不少电影、电视剧为了可以有高上座率,纷纷都打起了改编《西游记》的旗号。像电视剧《西游记后传》《 齐天大圣孙悟空》、电影《大话西游》系列、《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 女儿国》、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即使所有的电视剧、电影的剧情都是大家熟悉的,可是,一旦上映依然会有很高的关注度,能够吸引到无数观众。尤其是其中的《大话西游》系列,前两部更是从90 年代开始便令无数观众追捧。这一系列的电影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最大的原因是其在当时“引发了一场从语言表达方式到价值取向上的话语革命。它的影响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灵结构、生活态度” a。 数十年后,由同样的团队对同一部名著又一次改编出来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以下简称《降魔篇》)、《西游伏妖篇》( 以下简称《伏妖篇》)却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即便是又一次让大家看到了不同的《西游记》,但还是受到了许多质疑。尤其是在2017 年的《西游伏妖篇》播出后,更是引得观众纷纷评论“周星驰,我们再也不欠你电影票了”,更有网友直呼“我们真的是错怪了张艺谋,这部片子比《长城》简直差了100 个《摆渡人》”。不理解“周氏”风格的人认为,周星驰在《降魔篇》《 伏妖篇》中用的都是已经用过的老梗,其中的语言也都是简单地用网络语言堆砌而成。但是笔者认为,《伏妖篇》不但在内容上是对《大话西游》系列作品的一个“周氏”风格的延续,而且在思想上也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全新的诠释。 一、对于传统师徒观的重建 在传统的中国伦理观念中,将“师父” 放在了与“父亲”同等的道德地位上,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将师父的身份视作父亲身份的拟制。这也就使得“师徒之间具有‘父与子’式的严格等级式关系,也有着不可违背的礼数,徒弟对师父也要遵循礼数,唯命是从。倘若徒弟不守规矩或犯了罪过,师父还可以直接问罪和治罪,也可直接逐出师门”。b 这部影片开始,唐僧命令自己的徒弟表演,不按照他的指示便暴打、辱骂或唱“乖乖歌”让他当众跳舞,这是传统师徒关系的中为了维护师父权威的一些手段。但是,随着取经路程的前进,这种师徒之间相处的方式逐渐被抛弃。这部影片对“取经四人组”之间的师徒相处模式的重建,打破了以往大众心中的固有形象,也是对新时期新型师徒关系之间如何相处进行了探讨,与当下价值观的表达非常贴合。因为此部影片是《降魔篇》的续集,我们从上部影片中就知道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因为段小姐的死亡一直有隔阂,但作为“妖王”的孙悟空因惧怕唐僧的如来神掌而不得不跟着他上路,心中充满怨恨却又不得不替他伏妖。一旁的猪八戒则一有机会就阳奉阴违、挑拨离间,时不时地引发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并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沙和尚对唐僧也是颇有微词,偶尔明确地表示下支持孙悟空“干掉”唐僧。这个取经团队从开篇就让人觉得他们矛盾重重,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继续发展,让观众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在为比丘国国王表演后,唐僧与悟空的矛盾到达了白热化并引发了激烈的争吵,观众原以为唐僧会一如既往地鞭打或者唱“乖乖歌”惩罚孙悟空,结果却是打了自己并且向悟空下跪认错,这使其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有了第一次“破冰”。 这一次道歉颠覆了传统的师徒关系的伦理价值观,不再是一味地为了维护所谓的师父的“权威”而不分黑白对错,顺应了观众对平等师徒关系的期待。对此,周星驰表示:“唐僧是一个包容的有智慧的人,他觉得自己有错的地方,就认错。”c 这一跪却让人感到是在意料之外,但是细想也是在情理之中。在现代人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想是一个平等关系,即使你是权威的代表,在有错的时候也应该低头认错。不论唐僧的道歉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还是“危机管理”的手段,至少使师徒之间逐渐地化干戈为玉帛,这样的做法对于整个取经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引发了观众对于现代新型师徒关系的思考,使观众明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新型的师徒关系早已不是像从前那样唯“师命”是从。在师徒关系中,话语权并不仅仅掌握在师父手中,师徒之间应该要进行平等的对话。这种新型师徒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也是对当下的一些缺乏底线、无视伦理道德的师徒互撕事件最好的回应。 二、对于美与丑的颠覆 以往的很多根据《西游记》改编而来的电影电视,多数都是在尽可能地去美化唐僧四人。不论是从演员的选择,还是服装、道具、场景等布置都尽可能地制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很多观众都陷入了“以为如此,果然如此”的表面美感的思维误区中。同时,因为《西游记》的最终结局是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修得正果,使得大家往往都忽视了吴承恩写出《西游记》,并不是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美好童话;相反,西游世界其实是充满黑暗的现实世界翻版。 《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真实、现实,在西游中描述出了人性中“不美好”“不完美”的地方。周星驰作为资深的西游迷,更加明白原著中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正是这样才使其在对原著的改编上不遗余力地将人性的幽暗发挥到极致。这样的贴近原著的改编多少会令那些深受1986 年央视版《西游记》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感到心理不适,这也就可能是这部电影会有那么多的反面评价的原因所在。 雨果曾在其《克伦威尔序言》 一文中提出美丑对照原则, 即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二者的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反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在“周氏”的西游系列中,一改之前的单纯以展示美猴王怎么战胜妖怪为核心的改编手法,将《西游记》中的人性真实的丑陋一面展示出来。孙悟空再也不是美猴王,而是随时会发火变身的丑猴子;唐僧不再是一个得道高僧,而是一个絮絮叨叨并且贪生怕死的小市民形象;猪八戒的两面三刀、沙和尚的事不关己,以及师徒间的蝇营狗苟,取经路上的种种猜忌怀疑展示得淋漓尽致。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真正的取经之路。在《伏妖篇》中的取经之路上,不仅是要克服自己的心魔,还要想着如何打压队友,如何解决队友对自己的排挤甚至扼杀,这些是这个取经小分队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伏妖篇》表面上说是师徒四人一起去取经,实则都是心存想法,各怀鬼胎。 整部影片都是对人性的讽刺,开篇就用在小人国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对唐僧的爱慕虚荣讽刺了一把。在大战蜘蛛精中,蜘蛛精前后变化形态的极度反差,是对人性中容易被表面之美所惑的一种讽刺。其实,整部影片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将原来充满童真的比丘国改编成了到处都是虚假邪恶的国度,象征着美好的玩具都成了恶的代表,在比丘国王变身的那一刻,谁也不会想到他其实是个弹簧玩具。《伏妖篇》在叙述故事时不停地解构和重建,明确地告诉观众美不能只用美来表现,那太简陋了;情也不能单纯地只用情来衬托,那太简单了。必须将美藏到不美里,把情藏到非情中;在不美中找到美,在非情中感受情。 三、叙事主体的重建 在改编名著中,对《西游记》的改编有很多,但即便是由相同团队改编的《大话西游》系列与《降魔篇》《伏妖篇》,其叙事主体也都是不同的。《大话西游》系列是以周星驰所饰演的孙悟空为叙事主体,而《降魔篇》《 伏妖篇》则是以陈玄娤(唐僧)为叙事主体。笔者认为,对于原来叙事主体的解构重建是《伏妖篇》改编成功的关键之处,是周星驰才华的展现,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周已“江郎才尽”。 《伏妖篇》作为《降魔篇》的续集,主线故事是在延续前一部《降魔篇》情节,讲述了陈玄娤在感化了杀死段小姐的齐天大圣之后的故事。在收下了齐天大圣、猪刚鬣和鱼怪这三个徒弟之后,开始了西天取经的征途,展示了取经途中一起降妖除魔经历成长的过程。这种叙事角度是在更加地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加以解构和创新,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取经”的内在真谛。在大乘佛法中,有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三个境界。其中,自觉是针对自己的自我解脱觉醒,觉他是普度众生,觉行圆满是无明断尽成佛。 《降魔篇》中,说的是自觉,是对自我的认识。玄娤通过与段小姐的爱情,真正理解了“众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完成了自我的解脱和成长,开始了求取真经、普度众生之路。《伏妖篇》中,说的则是觉他,是理想和现实的碰撞。玄奘在取经道路中空有度人之志,却无度人之才,在碰到每个妖怪都尝试着唱“乖乖歌”去感化;可现实是,他的方法连自己朝夕相处的徒弟都无法感化。直到在比丘国与孙悟空争吵,他开始明白“度人如度己,度己亦度人”,放下了与孙悟空关于段小姐的仇恨,用真心实意去感化自己的徒弟。相对于之前的改编版本来说,这样的改编版本使师徒四人更加的真实,尤其对于玄娤,不再如同其他版本一样将他放上神坛,周星驰借演员的口不停地强调玄娤“只是个凡人”。既是凡人就会有缺点,会犯错,玄娤最终能成佛的原因是在于对自身不足的不停发现和改正,他取得的“真经”,其实是参透领悟了如何对待自我、对待他人之道。 结 语 真正读过原版《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伏妖篇》所拍的降妖伏魔的场景是对原著里面相同场景的还原,在细节上也做到了八九分的相似,在对于人性的洞察更是做到了深刻。可是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更加热衷于视觉上的体验,忽视了对影片深层次的体验,速食化的电影似乎更加的卖座叫好。对于速食化电影,徐克曾经在采访中表示:“速食不是好事情,电影就是要回味,越看越好看,这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够了不想再看就没意思了。”的确如此,好的影片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推敲,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在我看来,《伏妖篇》初看惊喜;再看佩服,再再看就发现,其实这是一部远被低估的神作。周星驰结合了现实的情况给予《西游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对于经典名著改编的又一趋势,不再单纯地美化、渲染,在运用情怀和特效的同时,将名著真实地解构重建,尊重原著内容和情感,这部电影为今后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 总体来说,《伏妖篇》的改编预示着,今后在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上,应该朝着视觉上的精益求精、故事情节上的创新和突破、文化含义更加深刻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使经典文学与现代的影视行业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48c15e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