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最新)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我第一次周国平写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文艺书籍,而是一本关于教育题材的书籍。虽然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教育的七条箴言点化了我对教育思想,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重要性。 周国平作者根据个人的教育成长经验以及与中外古今的教育家的言论,总结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知识、思想、健康、德育等等)成长,成长就是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一个终点,例如上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等等,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要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人性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这与271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在2017年11月左右,韩校长跟集团的领导去芬兰国家外出学习,都知道芬兰国家是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韩校长展示出在芬兰国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校园环境,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以及墙上张贴出来的学生作品。我看了当时很惊讶,他们为什么课堂上这么自由?我终于发现以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 中国教育缺乏自由、老师缺乏自由、学生缺乏自由。总的一个字国家管控太严格。所以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 应试教育年代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现在这些问题还在或多或少的残害着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明之前对教育的本质认知不够,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真正的教育是非常简单的。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性呢?首先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话;我们要求孩子什么样,我们就得做的比这个标准更高,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等等。 关于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上就是关注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肉体和物质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那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层次的成长,这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虽然这本书,没有看完,但是许多知识与我产生了共鸣了,有些领导讲过的话,虽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也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 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读周国平的书,不只是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的话语总能叩击我的心灵,曾拜读过他的一本书——《把心安顿好》,感觉受益匪浅。也许有人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无聊,都是大话套话,的确,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耐着性子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大师真不愧是大师,虽然看起来说的是一些人竟皆知大道理,细细品来,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不断惊叹:是啊,可不就是那样吗?说得真好。这是我初次读周国平书籍时的感受。 说实话,我这个人是不喜欢读书的,这也是我需要做检讨的地方,但是年前开完放假会回到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周国平的书,我的内心是激动和兴奋的,很高兴我喜欢的书目能和集团主流价值观相互吻合,带着这种心情,我又一次开始了与周大师的对话。 翻开《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刚读了两页,就发现“老周”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还是那种感觉,两三句话就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马拉松或许有人说我夸张了,但我读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后来想了想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实就是我在读的时候不断地将他说的话往自己身上靠拢,这样感受就特别真挚。下面对书中几句发人深省的话发表自己的感悟。 1、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记得经常听人说起,上大学没用,我也曾这么认为过,现在大学生遍地是,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说不定还不如初中就辍学的赚得多。那为什么人们还是对大学趋之若鹜呢?是因为大学给了我们除去知识之外的东西,包括:价值观、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式等。 2、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想想确实有点可悲,适应现实是必要的,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实也应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在如今稳定和平的年代,似乎大部分人的眼光都变得狭隘了,没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也没有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霸气,更没有“我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胸襟,有的这是考个好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记得看过高晓松的一个节目——《奇葩说》,有一期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去参加节目,高晓松跟他聊了很多,最后说到毕业干什么的时候,学生说到他只关心能不能在央视找份稳定的工作,高当时就火了,可能是出于对同门师弟的爱惜,更多的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哀叹,他说:名校乃建国之重器,你清华毕业就这么点志向?社会的大潮已经将我们的棱角磨平,我们的下一代难道还要不我们的后尘吗? 《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语)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语)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69f07bdfd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