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主张》读书笔记 (2016学年) 实验中学 胡晓红 在今年教师节上,校长亲手赠给每位老师一本由陈立群老师编著的,题为《我的教育主张》的教育专著。重点内容摘记如下: 教学是学校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最中心的工作。我们的日常教学究竟为了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高品质的教学?这是业内人士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我个人的学习、思考与实践,逐渐形成了我对于教学的理解与追求,在此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全。完整的人,相对的是片面的人、畸形的人、精神世界残缺不全的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个人与“天、人、物、我”四个向度上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学习主题都有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应自觉地朝向这个教学的终极目标——完整的人的发展,并且使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提高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来最大限度地促使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怀想着这个大目标。 其次,创造丰富的课堂,带给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单纯是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自由飞翔,才能唤起学生创造的冲动,才能激发学生分享的内在需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在博大、温暖的精神氛围中自由地跳荡,而要创造丰富的课堂,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想像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第三,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的学科知识不得不被分成条块,变成细小的局部。学生的成长也是依靠这样的小步骤一点点积累的。但是,不清楚每一个小步骤在学科思想长河中的位置,不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不了解它们在主要领域里的意义,任凭教师如何重复讲解,学生如何苦苦训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简单地重复正确的结论,并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如果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真正的学习意味着经验的重新组织与重新解释,这就包括先前经验的激活、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加工,最后形成开放性的认知框架――概念系统和命题网络。所谓命题网络就是指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我们既可以把森林理解为“上位概念”,把树木理解为“下位概念”,也可以把“见森林”理解为智力生活的背景和整体把握,把“见树木”理解为细处摄神和结合个体经验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事物的整体观是必要的。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通过典型例子精湛地表达了他的整体观:“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象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都改变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56页)在教学中应该将学习的内容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并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深入细节、解剖麻雀,又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布鲁纳认为,儿童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儿童动作的、映象的和符号的认知结构是否有序地得到发展。这些观点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第四,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学生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因为,只有展示自我才有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发现自我,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认识自我,进而才有发展自我。个体的潜能和资质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学习远远不只存在于认知活动中,也广泛存在于交往活动与审美活动之中。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建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或深化,情感的丰富和体验的深刻,技能的形成或巩固,认知策略的高级和完善。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尽管不露行迹的个人魅力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机会,要创造氛围与情境,为学生具有深度的参与,从而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有可能封闭学生的思想空间,并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况且,如果教学方式单一,刺激单调,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心理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第五,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学习。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问题解决所依据的原理和所必需的材料。问题必须是真实的,即能够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问题必须是具有理智的挑战性并通过努力有可能作出尝试性的解答的。 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空间,以便对学生的理智能力构成挑战;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结论提出理性的怀疑的习惯,并基于证据来形成解释。 第六,重要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于事物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深层次的理解,必须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即复杂的概括和推理的过程。到了小学年级以后,着力发展学生的思辨力,特别应该将发展学生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对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应该通过对话和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似懂非懂。新的学习内容能够真正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05173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