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写在《第21次是国家公祭》出版之前 作者:朱成山 来源:《博览群书》2015年第08期 终于完成了这部特殊而有意义著作的写作,也算是完成了我的一桩心愿:向广大读者报告20次地方性公祭变为国家公祭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经历。 写这部书的念头起源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之后,一时间,我成了众多媒体追踪的对象,应接不暇的访谈,诸多报刊的约稿,使我感到全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突然间高出不止三倍、五倍,应该是十倍以上。忙碌中有快乐,有感动,有思考,这不正是我多年来为之奋斗、求之不得的效果吗? 二月份,我及时赶写了四篇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论文,在《南京日报》上连续刊发。三月份,《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时事报告》《紫光阁》等国家级报刊连续约稿和刊发我的文章。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我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家报刊的约稿函、约稿电话。我感到,应该对广大读者有个交代,有个汇报,于是下定决心,写一部纪实文学,真实地报告关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形成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万事开头难。写书难就难在立意,难就难在谋划一个满意的架构,难就难在选中一个好的题目。但说实在的,此次写作是个例外,几乎在我下决心写作的同时,一个鲜亮的题目就在我脑海中迸发出来——《第21次是国家公祭》。因为从2014年起,前面20年的江苏省暨南京市地方性质的公祭活动,将升格为国家公祭,就这么简单,这么单纯,这么直接,但简单不简约,这里面有许许多多为之奋斗的人可写,有大大小小的生动故事可发掘,有遇难同胞纪念馆20年的发展轨迹可追寻。 开头我的确很是顺利,一气呵成,连续写成绪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但再往后卡壳了,停下了,甚至怀疑我今年能否接着写下去,能否按计划出版,能否实现初衷。原因何在?不是黔驴技穷,不是计划出现差错,更不是没有内容可以接着写,而是没有时间。进入五月份后,首次国家公祭日筹备活动开始启动,加之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容工程三件“天大的事”一齐压来,我开始十二分地忙碌起来,工作量一下增加了十多倍。记得2007年在北京办展时,我曾经一个月内跑北京三次,而2014年创下了新纪录,一周内跑北京三次。我成了时间的奴隶,时间逼着我放下自己手中的“私活”,放下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快节奏工作的要求,去顾大局,去谋大事。 我是个不轻言放弃的人,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动,想方设法也要干下去,并且不见成效绝不收兵。我开始了“晨练”,即每天早晨五点半左右起床,写作一个半小时。尽管如此,还是感到困难重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找到老战友、南京军区政治部一级作家徐志耕,希望他能帮助我,与我合作完成这部著作。徐说他正在赶写一部《幸存者说》的书籍,可以推荐一位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b70da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