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的忧郁 ————课堂随笔 塞着耳机,耳朵里充噬那些年上一辈一起追过的俄罗斯经典曲目,心里琢磨着莫斯科郊外的阳光该如何照到我们的身上。随着课程的结束,我们大四的时光也流逝了将近一半,随之而来的作业,虽然老师要求得很松,可我居然有些手足无措。大四了,前面三年荒唐过的时光自然地将压力嫁接到这最后一年,面对无形的压力,真的想永远呆在课堂上,听何老师狂热地讲述罗斯的点点滴滴,跟着老师一起怀旧,一起欣赏罗斯的白桦林和克里姆林宫,一起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也许,是被罗斯的忧郁所感染,还没离开校园的我已经开始怀旧了。罗斯的忧郁虽无形却有质,它奔流在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沉潜在景致的构型设色里,暗涌在发黄的纸页典籍间,让这个国家厚重斑驳。 每到周二和周四课间休息时,响彻在我们耳边的总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田野静悄悄》、《红莓花儿开》诸如此类的歌曲。这些歌曲我虽然不会唱,可是每当旋律响起,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就像小时候的摇篮曲。这并不是说这些歌曲多催眠,而是这些歌曲应该是父辈常常挂在嘴边的吧!罗斯的旋律响起之时,心情总是不由得蒙上了一层薄雾。不懂音乐的我,说不上为什么,但总觉得这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薄薄的迷惘,骨子里的忧郁。也许正是罗斯广袤的国土、严寒的气候、茫茫的大草原和密密的大森林以及多灾多难的历史,滋生了这一气质。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小路》,还是和平年代的《山楂树》,优美的旋律中无不抹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和忧伤。俄罗斯民族文化底蕴深,人民音乐素质高,演唱深沉的歌曲时带有深深的感情,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染力异常强烈,那种旋律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这种奔腾在民族血液中忧郁的情怀似乎从来也不曾消磨和瓦解过俄罗斯人的斗志,与其相反,它似乎远比那些空洞的激情和莫名的亢奋更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课堂上我们曾经跟着何老师的脚步,在那些珍贵的照片指引下,走遍了罗斯的著名景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新圣女墓园那形态各异的雕塑。据老师介绍,新圣女墓园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建于16世纪,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成了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埋葬了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所有人们认为应该记住的人。从照片看,公墓很大,放眼望去,绿树掩映,鲜花盛开,墓碑林立。墓地没有一丝阴森和腐朽的气息,反而在金黄的落叶的映衬下,有一种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氛围。墓园中,普希金墓碑上的那把竖琴还在鸣响,陀斯妥耶夫斯基墓碑上的荆棘花环仍在诉说着苦难,女英雄卓娅仰首向天发出了最后的呐喊。一座座墓碑和形态各异的雕塑锁定了墓中人生前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用凝固的语言演示着人物的生命轨迹,同时也表达着后来者对他们的理解和敬意。罗斯的建筑、雕塑以一种艺术的态度,指点江山,评价功过,在景致的构型设色里,务实而又透着淡淡的忧伤。 罗斯的忧郁还暗涌在发黄的纸页典籍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充噬着这种忧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尘土飞扬和沉闷的彼得堡大街总是令人感到忧郁……这是世界上最忧郁的城市!”擅长心理描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些场景中发现了那些忧郁的、在街上徘徊的市民,并把目光注视到他们阴沉着的、板着的、忧心忡忡的、恶狠狠的眼神上。忧郁、忧心忡忡、恶狠狠这些词,与其说是一种对外貌的描写,不如说是对某种精神状态的捕捉。在这忧郁的眼神的深层,往往潜伏着一连串的危机,隐藏着一个个预谋。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同样有着这样的忧郁。日瓦戈与拉拉爱情,是情不自禁,是心心相惜,然而这样的美好终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泡泡。时代和个人命运终不同路,日瓦戈惟有将仅存的人生的全部精力倾注在作品上…… 为期八周的俄苏著名作家研究就这样结课了,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要开始回忆了。实在是太早了,也只有在罗斯忧郁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才会在喧嚣的世界,喧嚣的大四如此感性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d5573eb307e87100f6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