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1.教材版本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六课自读课文《土地的誓言》。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包括小说《最后一课》,散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失根的兰花》、《土地的誓言》,诗歌《黄河颂》、《木兰诗》六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就是热爱祖国。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本文是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浪在外的作者端木蕻良满怀激情写下的充满浓郁情怀的文章。《土地的誓言》就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即作者要回到故乡的身边„„愿意付出一切,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他的面前,或是他的坟前。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2)学情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经验能使感受性更敏锐,经验是产生知觉不可缺少的条件。初一学生有朴素的情感,丰富敏感的心灵,但由于年龄和时代的限制,根本没有故土沦丧,四处漂泊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尽管他们通过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对亡国之痛有了一点浅层的、局部的认识,学习本课仍需努力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因此,在进入本文学习之前,我要求学生回去查阅九一八事变的资料,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端木蕻良深沉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同时,加强对课文重点语段的朗读感悟,鼓励他们充分品读,唤醒内心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包含多重关系,首先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阅读,学生通过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深沉感情;通过读,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其次还应该是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我采用“对话法”让学生和老师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发现、构建意义。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感情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里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作者情感的流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他的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他心脏的跳动声,感受到他热血的沸腾,如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真的让人感到震撼!初读此文,我便被作者的语言和感情打动了,于是便希望把这份感动与学生们分享。我搜集了大量作者端木蕻良的作品以及作家的相关介绍,由此对作者有了深入的认识,精选出部分内容推荐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同时,我充分利用电教平台,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促进知识的巩固。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学习习性和已有素养储备,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教学各要素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真诚的心灵沟通,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本课大量生动的字词的读音及词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以背景回顾法、问题引导法、情感共鸣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检查自学 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一组画面:象形字“家”、母子依偎图、老少同乐图、美丽的乡村图、伟大的祖国,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质朴的家国理念。 其次,老师用自己给题目所加的副标题——一个无家可归者的呐喊,引入对课文背景的介绍。 最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字词的掌握程度,并补充对作者的介绍。 【设计意图】“你认识这个字吗?对,这就是象形字——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家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年幼时,家是妈妈温柔的笑脸;少年时,家是亲人幸福的相守;再后来,家是那一方美丽的土地;长大后,我们知道了,家就是国,伟大的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一己的小家走入祖国的大家中,从而更好地走入文本,理解作者端木蕻良对家乡对祖国的炽痛的热爱。同时在了解文章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写作风格的基础上,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感情的理解。 第二环节:品读课文,触摸语言 首先,听录音并轻声跟读,读准文字,触摸语言下蕴含的作者的深情。 然后,与学生共同默读静思,进行批注式阅读,展开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的深层对话。 最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并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读”为主,教师充分放开,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在一次次感情朗读中,学生透过对重点词句的解析,多角度、多层次地与文本相互走进,视界融合。在整体感悟课文这一环节上,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出个性,从而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紧接着我又设计了“静心默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听着小提琴曲《思乡曲》默读课文,在这忧伤的旋律中学生的阅读情感就很容易地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很快地进入阅读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更为下一环节“品读文本”进行了一次情感洗礼。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感悟深情 在前面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一片土地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用一个问题“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并进而深入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深情。 这一环节,又分成“看”“听”“说”三部分。 首先是“看”,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现关东原野的美好景象,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同时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日本侵略者屠杀东北人民,践踏蹂躏这一片土地的暴行更是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其次是“听”,让学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作者来自心灵深处的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学生读,不难找出。之后让学生品味,你从作者的誓言中能感受到他怎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要为解放家乡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强烈的爱国情感,解放家乡的坚定信念。 第三是“说”,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引导体会作者在文中对家乡的思念、热爱、眷恋的深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透过文字走进了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美好。日本侵略者的屠戮更是激发了孩子们对敌人的恨。歌曲《松花江上》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引入了高潮,爱家乡,爱祖国随之一步步得到升华。 第四环节:生活实践,课后延伸 布置课后作业:1.写一写“我可爱的家乡” 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赞美自己的家乡。2.课后继续阅读端木蕻良的其他作品。 4、精彩片段 为突出教学重点“品味、揣摩作者生动优美并富含激情的语言”,在本文的学习中,师生抓住关键语段,潜心阅读,个性剖析,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开展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思维对话和情感交流。以下是第三环节“走进文本,感悟深情”中的一个片段: 学生品读课文第一段之后,我提出问题“作者在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学生很容易回答,找出“白桦林、蒙古狗、马群、红高粱、大豆、黑土地、山雕、鹿群等”。紧接着我再问“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引起你丰富的联想?这一环节给学生思考发言展示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品味,他们的回答很丰富,有他们年龄的特点,有些是老师想不到的。例:一生说“我喜欢参天碧绿和标直漂亮这两个词语,它们让我感受到了白桦树又高又直又绿,生机勃勃的样子。这些白桦树就像哨兵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听了他的回答,我赶忙表扬了他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并启发其他学生继续品味思考。学生们又认真地阅读本段,两三分钟后,纷纷举手发言。一生说“我喜欢蒙古狗前面的修饰词——嗥鸣,它能表现出狗的叫声非常大,深夜嗥鸣又说明了蒙古狗一定发现了什么异常情况才大声鸣叫向主人报警的,由此我也想到了狗的忠诚,尽职尽责。”又一学生说“我喜欢奔流似的马群,虽然我没见过马群,但是作者用奔流这个词来形容,就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许许多多的骏马一起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那一定是很壮观很震撼的。”学生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都一一给与表扬和鼓励。学生发言后我继续点拨“参天碧绿标志漂亮 金黄 黑色 斑斓”等形容词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红布似的,黑玉的,红玉的”这些比喻更是让人联想到高粱成熟时的美丽丰收的景象,以及东北的勤劳,朴实,健康的形象。由此,我又引导学生“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学习这些,用恰当准确的修饰语来描写景物,使之生动形象;用比喻等修辞来描摹,让事物带给人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之后,我再问,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这些美丽的景象?下面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屏幕上出现了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时,说出它的名字来好不好?并且,还要说出作者描写这个景物的词语来。(大屏幕展示图片:参天碧绿、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嗥鸣的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美丽生动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在这一环节既欣赏到了画面,又领略到作者生动精炼的描写,印象深刻。同时透过文字,学生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炽痛的热爱。 5、教学反思 抓住要点,迅速切入。整体把握课文时从题目入手读文章,带着精选的问题去激情读文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情感。问题设置精当,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进入状态快,参与热情高。视频运用、语句赏析、感情朗读,都直接服务于对作者情感的更深入理解。授课中,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抓住主要问题,不枝枝节节、牵牵绊绊,这是在整体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与人生经历的局限,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设计中,我预设了学生理解课文有难度的句子——“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涌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然后精心制作课件,将岩浆喷涌的场景以音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能够迅速进入作者的写作情境中,可以很形象的体会到作者炽烈的情感。为了学生更深刻的感悟到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休戚相关这一真理,在学习课文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相关图片,请学生倾听歌曲《松花江上》,带起了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其能更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深入交流。我想这也是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多媒体的运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无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之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7fe63d4f9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