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隶书技法》教学中发现的若干问题 作者:靖长恒 来源:《牡丹》2018年第23期 《隸书技法》课程是高校书法教学中的重点,隶书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他们点画书写的质量。笔者在对本科生的隶书教学中发现了几个典型的问题,在此一一列举。 一、对隶书形成时期有误解 很多学生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发明小篆,之后再由小篆进一步演变形成隶书,他们觉得隶书产生于汉代,其依据是在之前隶书学习中的字帖几乎都是东汉时的碑刻,如《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 从已经出土的资料可以得知,隶书和小篆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产生的,甚至有专家考察得知,隶书早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便已经产生。其依据是20世纪80年代四川出土的秦武王时期的简牍,已经出现了带有隶书体势以及用笔特点的文字,这些文字特点与西汉的隶书特征十分相似。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各地又陆续出土大量简牍,也有力地印证这一观点。例如,甘肃天水、湖北云梦等地发现了诸多的秦代简牍,简牍上的文字已经和篆书的风格大有不同,将篆书中比较圆转的用笔处理成为隶书中较为常见的折笔。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主笔长度比较夸张的字,偶尔也有不太成熟的“雁尾”笔画,与成熟时期的汉隶有着诸多相似。值得注意的是,秦代的隶书虽然在篆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笔画与结构变异,但其体势依然形同篆书般修长,并未进化成为如今见到的东汉隶书横势开张、蚕头雁尾明显的体态。 汉代,尤其是西汉留给后世大量的隶书简牍,这是后人研究西汉隶书的宝贵资源。这一时期,简牍的字体大体上继承了秦代隶书的风格,但与秦代隶书也有一些区别。比如,这时的隶书体势不再像秦隶那般与篆书相仿,而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方正的结构,并且在笔画上也开始出现比较明确的波磔挑法,这也使得西汉的隶书比秦隶更具装饰性。虽然向成熟隶书又靠近了一些,但西汉隶书的整体结构依然未呈扁势。 自20世纪以来,考古专家陆续在敦煌、张掖、酒泉、威武等地发掘出大量木牍,这些木牍大致完成于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初年,木牍上书写的内容多为当时的文书,上面的文字虽然书写随意,有的字体甚至略显潦草,但风格一改之前西汉隶书纵势明显的特点,变得横势开张,转折处也已经彻底地抛弃了篆书圆转的姿态,变得折笔明显。除此之外,蚕头雁尾等特征也已经基本成型,隶书风格已然成熟,众多的木牍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写手已经掌握了基本隶书的通用写法,这也意味着汉隶的特征至此已经齐备。 二、对西汉的隶书形态认识不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843c7e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