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 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古代女人出嫁一般用的口红叫什么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如《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实际上是指的口红。胭脂在文言文中还可写为(月燕)支、燕支等等。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月燕)支。;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等。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 这里的脂、点等实际上都是指的口红。 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二三十种。显示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9629536cf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7.html